對于風俗和規矩,不是我所能褒貶的,我一直很糾結要不要寫出這些文字,或許這些東西早就已經存在了多少年,古來有之,只是年少時期的我從來沒有真正的接觸過,然有一天突然洶涌而來,我真的自感招架不住,也完全看不懂啦……
我的家鄉在河南內黃的一個小村莊,小時候的記憶,民風淳樸,村民節儉,那時候是隨處可見的低矮瓦房,還有幾乎家家都圈養的成群的牛羊。野外更是除了田地以外,看的最多的就是那一排排如青紗帳一般的棗樹林和楊樹林,它們執著的堅守在黃河故道的沙丘之上,是我兒時的樂園。
后來隨著父母一輩的打工外出浪潮盛行,經年的棗樹林荒廢到幾乎看不見能掛幾個棗子了,地里的莊稼作物也開始稀有.,大片的土地開始雜草叢生。然而,農耕的荒廢并沒有影響到村民的生活,相反近幾年取而代之的是一排一排拔地而起的新廠房,還有驗證著經濟發展趨勢的新樓房開始耀人眼球。一切都已經變得失去了原來的樣子。
2017年春節前,新上大學的我從洛理放假回家過年。很不幸,生病多年的外公終于在新年前夕去世了。正好是假期,于是我從生活的小城陪同父母回農村老家奔喪。
外公家也是老家同鄉近村的,按當地農村的風俗,老人賓天需要停喪5天才能發殯,于是這幾天我有幸看到了也聽到了多年來所不知的農村一幕幕奇怪的規矩和風俗習慣。
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農村辦事是很講究的,規矩繁多,忌諱也大,不管是有用的沒用的,簡直多如牛毛,但是歸到最后無非就是辦事兒要走老理兒,要按老習慣走老規矩,不僅如此更要好看,排場,要伸直了腿多撒錢,不能讓別人笑話了去……更有些我叫不上稱呼的老婦人會鄭重的給舅舅和母親說:“這辦事兒也就是辦不是的,咱這么大一家子人,浪費些沒什么,咱也不是沒有,可別讓外人說咱閑話……”
總之,按老規矩,歸到一句話,就是撒錢越多,東西扔得越多、越證明你孝道,能耐……云云。
關于這個言論,我不敢茍同,母親也很糾結,然舅舅們卻很土豪,豪言壯語,一切不是問題……
于是,5天大鍋飯,嗨翻天,每頓都有剩下成桶的飯食,齊齊的被倒掉,餐桌上幾乎沒動過的肉食也全部被扔掉,或被外人抬走,而那些抬走大桶剩飯的人往往會一邊走一邊曰“扔了可惜,抬走給我們家的狗狗吃吧……”
是的,眼睜睜的大魚大肉大米小米飯被白白扔掉著實可惜呀!可是不扔掉又待如何?大家來過事兒幫忙,誰肯吃剩下的飯食?還不如喂了人家的狗狗呢,也是一種節約再利用。但是每頓都剩這么多的飯菜,一家兩家的狗狗又怎么吃的完?于是,就有不是同宗同族的街坊鄰居家里不是有豬就是有狗的也來分一桶羮,但是由于來的早晚不同,不免有多有少,少不得,一些人因為自己分的少了別人的多了而吵架拌嘴……
且不說這個啦。
放眼眾觀,外公家族人雖然眾多,但是,湊人數的不少,真正辦事干活的卻不多。正是春節期間,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也基本都回來了,但是,這些人不守靈,也沒什么事做,大鍋飯吃完人就不見了。而有些人干脆找個溫暖的地方,就微信里忙去了。
于是,同族的孝子賢孫忙微信的忙微信,嘮閑嗑的嘮閑嗑,亂七八糟的雜事兒真需要人干啦,卻誰都不想動……
好吧,不干就不干吧!用錢能解決的問題,就都不是問題。雇人!
于是,做飯的廚師,刷碗洗菜的幫工,就連打雜的人也全部都是花錢雇的外人!所謂的自己人,只要一眼就能分開,那就是閑著的人就是自己人!
過這種大事兒人多事兒多,閑雜人多,各種局面主人無法控制,于是渾水摸魚,趁機偷煙偷酒偷東西的大有人在。更有堂而皇之把煙酒等物一盒盒一瓶瓶揣進自己的兜里拿走送回自己家的自己人……
這種時候,即使主人看見了這些偷東西的人,也只能假裝看不見。平常這樣那是不行的,怎么說也是自己人,到底不敢明目張膽的行竊,需要背背臉,但是,一遇到這樣的紅白喜事兒,這種偷就賦予了新的理解,按舅舅私下的說法,“讓他們拿吧,咱也沒法說他,拿沒了再去買,盡他們偷,一輩子能讓他們這樣偷幾次?咱不缺那幾個錢,不能小氣,不能被人笑話了去……”
這是什么言論?不讓偷拿東西就是小氣嗎?
我很茫然,也很無語!更甚者偷東西的人被他人當眾發現了,做賊的也只是撇撇嘴說,人家有,我替主家辦事兒的拿走點兒沒啥,主人都不說啥,管你鳥事兒?
難道這就是辦事兒的規矩?!或者,這就是大家眼中的面子與大方?
明明有人在眼皮下面當賊,明明鋪張浪費,明明有些規矩坑人害己,然這種做法卻被大家都視為正常,視為"時興"。而不能小氣,這話就像是一副緊箍咒一般讓人無話可說!
曾幾何時,中國傳統的節儉,誠信美德,何時被扭曲成了現在的樣子?因或捫心自問,自己一個90后是不是落伍啦?
真的不敢去想了!
按當地規矩,出殯下葬那天,需要吹吹打打,鑼鼓喧天,熱熱鬧鬧的才有氣氛。然而,村里的支書為了響應移風易俗的新號召,提前兩天就為了響器舞臺的事兒一直在家里蹲守,堅決不讓搭臺子搞演出,更不讓擺桌拉席宴請村里一桿街坊鄰居吃飯等。
無奈,移風易俗的推行,在這些頑固的老婦人面前實施起來很費勁,她們甚至不惜群起威脅言辭鑿鑿,一定要按老輩子規矩走的堅定決心!最終,村支書到底擱不住幾個上年齡的老婦人唾沫橫飛的辯論,還是敗下陣來,無奈的搖搖頭,臨走說了一句“我已經盡力啦,你們隨便吧!”
于是,爭論勝利的老婦人們和街坊鄰居如愿以償的看到了歌舞團的吹拉彈唱,鑼鼓喧天……甚至帶著低俗的表演……
第二天正式發殯, 好不容易一切老規矩結束,于是,封棺,號喪,跪拜,親朋行二十四禮,作揖叩首,孝子還禮,禮畢,出喪……
震耳欲聾的火炮聲開始不斷傳來,咚,啪,咚,啪,咚咚啪……
足有一人高的三眼銃開過火之后,槍口上冒著的藍煙在日頭下裊裊升起……
接著,聲勢浩大的喪葬隊出發了,眾親朋好友,孝子賢孫等在鑼鼓嗩吶聲和大炮聲中各自拿著哭喪棒,跟在靈棺后面邊哭邊走。
按說,這么多人的喪葬隊,哀聲本該震天,然,哭聲卻只有稀稀落落的幾處,偶爾還能聽見孩子們的鬧聲,和哄孩子的安慰聲……
這還不算什么,更讓人不解的是,這大冷天的,街坊鄰居們竟然不懼寒冷齊齊的跑出來看發喪, 一霎時,喪隊兩邊竟然站滿了看熱鬧的男女老少……
閃眼看去,只見有的看客一邊揣著手,一邊還不時的交頭接耳的議論:
“看,哭的人不多……”
“嗯,他們的近門兒挺多,但是,唉,其實哭不哭吃什么勁呢……”
“唉……人死如燈滅,都死了弄得再好,有什么意思……”
“哎,人就那么回事兒吧!都是給活人看的……你看,那兒子,哭爹的,怎么連腰也不彎…… ”
“嗯,那不,看媳婦……哭的也不痛,咿咿呀呀的沒個聲音……”
“娘的……唉……”
“不痛就不痛吧,這都哭五六天了,能有多少淚呀?!再說了,人老了,生病不能動啦,歸天了,也不用受罪啦,那是喜喪,要不怎么會鑼鼓喧天……”
“恩恩,看,老二家的哭的多痛,裝樣子,不就是心疼錢嗎……”
“瞅瞅看那閨女,鼻一把淚一把的多傷心,還是閨女痛……唉……”說著說著竟然也陪著調出了幾滴眼淚,于是,撇撇嘴,吸吸鼻涕,用手一擦,摸到臉的一邊去, 之后,兩只手 來回搓了幾下,算是干了!
……
嘀嘀咕咕的議論聲,跟著長長的喪隊不時傳進耳朵里……
于是,吹吹打打的鑼鼓聲,放炮聲,干嚎聲,議論聲,一路走走停停,不知過了多久才終于到達了野外的墓地。
說是墓地,其實就是在自家的莊稼地里挖了個坑,無碑無牌
于是,大家又開始行禮,燒車馬,燒紙錢,燒紙草,下葬,抓土,又大哭,……
一項接一項繁瑣的形式終于走完了,老人也終于入土為安了。
嘖嘖,如此的大陣勢,真的是搞不懂究竟是死人折騰活人,還是活人折騰活人表演給活人看?
不過,總算是結束了,這一趟還真是沒白來……
然而想想,自己對于土豪的世界,對于農村的規矩,對于自尊與羞恥的理解已經完全不能看懂了!錢多是非生!我發現這里已經沒有一個志同道合的親人和朋友,沒有溫情,物欲橫流,只剩下了赤裸裸的錢的世界。
道不同不相為謀,以后的日子里,不同的人生軌跡向向而馳、會越走越遠!
風雨變幻,人事滄桑,世間溫情值多少?怎一個錢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