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類》這本書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就是里面的10000小時理論,我也是因為這個理論才開始閱讀這本書的。這本很不一樣的在于通篇沒有太多的推導過程,而是用極為詳細豐富的真實的例子充實自己的結論,比推導更容易讓人信服,也更加容易接受書中給出的結論。所以我的讀書筆記并沒有把書中的例子凝練,而是只把結論摘抄出來,看書也許能收獲更多,因為都是生活中的例子,理解起來非常容易。
成功靠什么?
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效應
我們通常認為,個體特征的卓越是一個人出類拔萃的根本原因。這種認知充斥在當下林林總總的名人傳記中,無論是成功的企業家、娛樂明星,還是冠軍運動員,他們的故事總是很類似:出生在普通家庭,依靠天賦和努力,最終走向巔峰。人們通常不假思索地將個性與成功聯系起來,這種認識在傳統觀念中根深蒂固。
森林里最高的橡樹之所以長得最高,不僅因為有一顆最優質的種子,還因為它在成長過程中沒有被其他大樹擋住陽光,它生長的土壤深厚肥沃,它還是在幼苗的時候沒有碰上兔子啃樹皮,它長成以后也沒有被砍伐。人們通常只想到杰出人士是最優質的種子,但是很少想到成才還需要充足的日照,深厚肥沃的土壤,足夠的運氣躲過兔子和伐木工人。
孤立的考慮個人選擇和個人行為,根本無法解釋那些成就卓著的人為什么成功。人們必須認識到,人類棲身其中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人的發展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那些最終變得卓爾不群的人看似完全依靠個人奮斗,其實不然。事實上,他們一直得益于某些隱蔽的先天優勢或是非凡機緣,抑或某一文化的特殊優勢;這使得他們學的更快,干得多,以普通人難以企及的方式認知世界。
所謂的成功,就是優勢積累的結果
我們常常認為,真正的天才不需要花費力氣就能把事情做到最好,那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天賦。沒錯,能成為頂級的運動員一定是具備運動天賦的,但是,那是因為他們起跑的時間比別人早很多。正如馬太福音傳達的理念:多者愈多,少者愈少。換句話說,成功者,是那些在最開始獲得特殊機遇的人,他們因此最終取得了更大的進步;富有者因獲得了這個特殊機遇,獲得了更多的減稅優惠從而變得更加富有,成績優異的學生因獲得了更優秀的老師指導和關注,從而取得了更好的成績。在社會學領域,所謂的成功,就是優勢積累的結果。
10000小時練習法則
一個人在學習過程中,要完美掌握某項復雜技能,就要一遍又一遍艱苦練習,而練習的時長必須達到一個最小臨界量。研究者們給出了一個神奇的臨界量:10000小時。人們的大腦好像必須花費那么長的時間消化理解,才能達到極其精通的水平。
成功是天賦加上后天的努力,但是生活中其實天賦的作用很小,而后天努力的作用很大。
智商的門檻
高智商能否在其人生中獲得成功?研究發現一旦某人的智商超過120分,此時更高的智商并不意味著同比轉化成更多的優勢。很多天才的智商達到195分,而愛因斯坦的智商是150,我們并不能說那些天才比愛因斯坦聰明30%。智力和成就之間并不是真有那么大的關聯。
實踐智力和邏輯分析能力
實踐智力包括知道該向什么人說什么話,該在什么時候說,怎樣說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這種技能的本質不是教你如何辯解知識,而是幫你正確了解形勢從而獲得你想得到的東西的知識。這是一種與智商測試所考察的邏輯分析能力完全不同的能力。你可能有很高的邏輯分析能力,卻缺乏實踐智力,也可能有很高的實踐智力,但是沒有什么邏輯分析能力。
邏輯智力一部分來自基因,很多天才6個月開始說話,3歲開始閱讀,這是天生的能力。智商某種程度上是天生的能力。但是社交是一門學問,是一系列可以習得的技能,我們獲得這類技能的場所是家庭。
兩種家庭教育方式
絕大部分家庭中只存在兩種教育孩子的方式,這兩種不同凡事是通過階級狀況劃分的。家庭富裕的父母教育孩子是一種方式,家境貧寒的父母對待孩子則是另一種方式。
家境富裕的孩子總是讓孩子一刻也不能閑著,讓孩子穿梭于各項活動之間,并聽取孩子對老師,教練的評價。而窮人家的孩子的生活中完全沒有這種緊張的時間安排,他們活動不會是兩周一次的足球訓練,而是和親戚或者鄰居的孩子在外面玩耍。藍領的父母們認為孩子們的活動是成人世界之外的活動,無足輕重。
中產階級父母總是和孩子商量事情,曉之以理,他們不會硬性下達命令。他們希望孩子與他們頂嘴,和他們討價還價,并站在成人的角度問他們問題。孩子如果在學校里面表現不佳,富裕家庭的父母總會責備老師,他們總站在孩子一邊。作為對照,貧困家庭的家長總是震懾于權威,行事消極,在他們看來孩子的教育應該由老師來負責。
拉里奧把中產階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風格稱為協同培養。這種模式傾向于,發掘孩子的天分,培養孩子的主動性和技能。低收入家庭對孩子的教育策略為自然成長,把撫養子女成人看作自己的責任,而把孩子的成長與發展看作孩子自己的事。
在這里要強調,一種模式并不一定優于另一種模式。家境貧寒的孩子更懂得守規矩,更少發牢騷,在如何使用自己的時間上更有創造力,有很好的獨立性。然而,協同培養模式帶來的好處更多,在各類活動中來回穿梭,孩子們學會與他人協作完成任務,在復雜的組織結構中應付自如。他們還學會如何舒服的與成年人打交道,在必要的時候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用拉里奧的話說,中產階級的孩子最終形成了權利意識**。
權利意識在這里是褒義詞,這些孩子的行為表明他們認為自己有權提出自己的特殊要求,有權參與制度互動,他們在各種場景中更加自如,愿意分享信息,并且希望贏得別人的關注。他們對游戲規則很熟悉,雖然富裕家庭孩子才四年級,但已經能夠站在維護自己利益的基礎上行事了,他們要求老師或醫生調整程序以滿足自己的需要。作為對照,勞動階層孩子無論什么環境下,他們都不知道如何達到良好愿望制定策略(customize)。
拉里奧描述了一位9歲小孩威廉去看牙醫的案例,威廉的家庭非常優越,在路上威廉的母親會對兒子說,你可以問醫生任何你想問的問題,別害羞。在就醫的對話過程中,威廉會很自然的打斷醫生的話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他母親鼓勵他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拋開禮節,她讓兒子學會在權威面前維護自己的權益。這些簡單的互動不會發生在家境貧寒的孩子身上,他們會非常安靜,害羞的看著別處,表現的十分順從。
這種能力并非遺傳,這種能力來自文化優勢,來自家庭教育中父母對他們事無巨細,言傳身教,讓他們明白社會中的游戲規則,并鼓勵他們去實踐。拉里奧認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階級優勢,從小被灌輸權利意識,能讓他們在未來更好的適應社會。
這一切都是一個人出生環境與文化背景決定的。
成功不是隨機事件
書中介紹了很多類似比爾-喬伊和比爾蓋茨的類似的例子,他們也曾身處前景不明的領域,更不敢奢望獲得世界范圍的認可。但是不久,個人電腦革命爆發,而他們恰好已經積累了10000小時,他們已經做好準備。但成功不是隨機事件,成功是有一系列可預知的,強而有力的優勢環境和機遇構成。環境優勢包括他們的文化,時代,家族歷史...
尾巴
記得看過一句話,大航海時代是國家的崛起,工業時代是公司的崛起,而互聯網時代其實是個人崛起的時代,這個時代個人的力量空前強大。但是我們身處在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中,剝離環境談論單獨的個人成功是不可能的,雖然這是一個機會平等的時代,但是階級帶來的視野,觀念優勢仍然存在,不過互聯網帶來的信息極為豐富,不停止學習,努力開啟自己的心智,可以超越這一優勢的!
馬太效應揭示了這個世界中真實而殘酷的一面,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將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現象稱為「馬太效應」:任何群體、個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方面獲得成功或進步,產生積累優勢,就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也就是說成功是有倍增效應的。
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跳出馬太效應少者愈少的怪圈,之前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提到:通過自己的努力挖掘到第一桶金,可以是財富,也可以是知名度,通過這個突破口進入到多者愈多的良性循環中。
健健大俠《異類》讀書筆記 2016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