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向別人學習”似乎成了我們發現自己“短板”之后的下意識反應。“向別人學習”的背后,暗藏著一個潛在的邏輯:我們至少要在某一方面成為別人。
生活中,我們也不乏遇到被人要求向別人學習的時刻。
小時候,父母會要求我們成為“別人家的孩子”,老師會暗示我們成為“上一屆學生”,街坊鄰居提醒我們要成為“祖國的棟梁”。
工作后,朋友會提醒我們成為“很有錢的朋友”,公司會要求我們成為“我以前的班子成員”,親戚會期望我們成為“在政府部門工作的人”。
而當前,在線培訓的“微信化”如同一臺放大倍數驚人的顯微鏡,在滿足了我們學習欲望的同時,也將我們錯誤的學習理念暴露無遺。今天我們來聊聊“向別人學習”背后的思維陷阱。
別人是難以知曉的
向別人學習的一個弊端在于,我們所認識的“別人”很可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在完成對別人徹底的了解之前,任何學習行為都是一個危險的嘗試。
我高中時期就遇到過類似的情況。
當時的班主任時常在課上強調她以前的學生是如何通過開夜車取得好成績的,于是開夜車成為了判斷我們是否用功讀書的重要標準。更不幸的,我自己也誤以為只有開夜車才是通向高分的必經之路。
雖然我身邊確實有朋友通過開夜車獲得了較好的成績,但這個方法在我這卻完全不奏效,甚至還有嚴重的副作用。
開夜車的的我精神不振,高中三年幾乎是在恍惚間度過,高考成績出來之后我才恍然大悟:成績好不好跟開夜車關系并不是很大,真正重要的,是找到合適自己的學習辦法。
美國搖滾樂教父瑪麗蓮曼森在《Nobodys》中寫過這樣一句歌詞“我們是無名之輩,想要成為有名之士,而當我們死后,人們只知道我們是誰,僅此而已。”
歌詞雖然略顯悲觀,但它闡明了一個簡單的事實:人們展現出來的部分和人們本來的樣子之間的差別是十分巨大的。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通過標簽化的信息去了解別人,但到底是什么促成了他人的成功,我們往往難以知曉。而基于這種標簽化認知的學習行為則更為有害,因為我們所學習的東西,也許并不是促進成功的關鍵因素。
向過去的自己學習,更容易
向別人學習最大的問題在于,我們很難了解到別人平時是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日常的。但如果學習的對象是過去的自己呢?結果很可能會有所改變。
向過去的自己學習有如下3個優勢:
(1)了解日常作息,便于追蹤控制
(2)了解能力所在,發揮專長
(3)了解脾氣,便于調節
這3個優勢,根本上也是我們向別人學習的時候最容易掉入的圈套。
當我們不了解別人作息習慣的時候,我們只能看到別人每天按時下班工作完成得非常順利,卻看不到他回家之后每天都在復盤自己的工作細節并不斷優化。
當我們不了解別人能力所在的時候,我們只能看到別人“扮豬吃老虎”,卻不了解他以前為此所花費的許多努力。
當我們不了解別人的脾氣的時候,我們只看到別人處變不驚抗壓能力巨大,卻不知他們本來就神經大條,才能無所畏懼。
學習不是為了成為別人,學習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
如今,信息更迭太過頻繁,知識更迭速度超出我們的想象。盲目地向別人學習,沒有經過實踐便照搬別人成熟的經驗,往往并不意味著自己的快速成長,頂多會讓自己成為一棵嫁接了品系迥異枝條的樹,最終變得不倫不類,喪失自我。
成功的學習在于自我的進一步提升,這需要深刻的自我理解與洞察,并且伴隨親自的體驗與實踐,這樣所獲得的知識才會深入骨髓。我們應該像一個收藏家一樣珍視自己的每一次學習,讓每一個進入收藏庫的物品都充滿底蘊,而不是像拾荒者一樣潦草隨意地撿拾路邊的雜余,讓自己的加變成垃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