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隱夢尤
看完這本書后,遲遲不能下筆,不知道要怎樣來評價它,形容我的心情。對著電腦屏幕,流行歌曲已經循環播放了幾個來回。
2008年,我們國家發生了好幾件大事。和北京奧運會聲名遠播不同,“5.12汶川大地震”以從未有過的慘烈破壞震驚世界。即便是十年后的今天,5.12這個日子,仍然是我們腦海里可怕的陰霾代名詞。
十年前,汶川,之于我,不在是一個陌生的地方,而是像唐山一樣,提起來就會聯想到一場災難,成為一個讓我心悸的名詞。不同的是,唐山還是我的家鄉。
十年后,我選擇看這本《我們為什么要呼救》,因為我知道,再怎么能體會不測帶來的痛與悲,也做不到經歷者的感同身受。而這本書的作者李西閩是一名汶川大地震幸存者,他曾在廢墟里被埋76小時。
這本書,講述了經歷了汶川大地震的“我”、雜志攝影記者蘇青、以及在地震中失去兒子的李翠花一家的故事。“我”在震后多次無法忍受身體疼痛與內心恐懼,試圖自殺,患上了嚴重精神問題而不自知,在不忍拋棄妻女和不愿向恐懼認輸之間徘徊掙扎;攝影記者蘇青眼見一對新人在自己面前瞬間消隕,總在試圖做些事彌補內心的愧疚;當地農婦李翠花無法走出喪子之痛,卻也努力想要一個新的生命。三條主線并行,同時還寫到了很多其他熱心義舉的人物,比如蘇青的女友孫卉,比如一起前往玉樹災區賑災的文霞、王飛。作者用了虛構和現實穿插敘述的方式,使讀者在一邊了解故事始末的同時,也一邊跟進著作者的寫作進度。
書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整本書讀完,很沉重。書中每個人都在自我救贖,也在解救他人,災難給人帶來的后遺癥、心理和身體上的傷痛躍然紙上。“活著,太艱難了,書中所描述的只是九牛一毛,我還是沒能夠寫盡這十年的痛苦和歡欣。”整部小說,并不是在消費悲傷,相反,描述的心理活動、行為指向,真實而又揪心,包括幾年后玉樹地震,“我”、蘇青在自身身體精神狀況都不太樂觀的情況下,依然為災區賑災支援。
我想,作為一個敏感的作家,一個從鬼門關里死過一回的敏感的作家,更像是在通過記述,來對這十年間忍受的心理折磨做宣泄。他害怕死亡 ,恐懼死亡,又多次陷入到想結束自己生命的漩渦里不能自拔,他也在用這種方式在呼救。
是的,呼救是本能,也是自救。有些人會被別人拯救,有的人只能自救。在汶川大地震過去十年后的今天,這本書問世,于作者、于那些經歷過生死劫難的人而言,意義都不一樣。陰影會隨著時間慢慢變淡,但不會消失,但生活依然要繼續。
并不是所有的好人都能得到好報,就像書里賑災女俠文霞,她有乳腺癌,又堅持在玉樹賑災時得了肺積水,不治離世;就像蘇青,汶川地震中失去一只腿,安上假肢后,一直在救濟關愛李翠花一家,玉樹地震時,第一時間奔赴前線支援,假肢接觸的骨頭感染,后得骨癌。他們用行動和愛,用他們無悔的方式對抗著生命里的劫難。
命運讓人敬畏之處就在于,它不知道什么時候會給你驚喜還是驚嚇。作者用了悲情的結局描述了也許是曾經真實發生過的故事。讓看這些文字的我們懂得,“活著就是冒險,生命脆弱的如黑暗中的微火,唯有愛可以守護它。”
我也是一個惜命的人。從很小的年紀,就有了敬畏生命的認知。為了愛我的親人,好好的活著是第一要務。
我也許永遠做不到蘇青、文霞那樣不顧自己性命奔向更需要幫助的人,那是大愛;但我愿意常懷悲憫之心,并在力所能及的時候伸出手去救助那些呼救的人,就像孫卉,就像作家的妻子,珍惜是福。當災難不能預期的來臨時,所有在灰暗時刻仍隱忍陪伴、熱愛生活的人們,才能自救。
敬畏,珍惜,豁達,六字箴言,送給讀這個書評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