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簡之道以解U

晚上聽劉崇明道長講解“易道通神的前提”,并學習靜心,打坐半小時。

視覺記錄:彪哥/叔

先說說靜心打坐的學習心得:

1、從一片漆黑到漸放光明。開始時關燈打坐,眼前一片漆黑。過會兒逐漸適應了黑暗,草堂外的燈光慢慢灑進來,看得見大家的朦朧身影。

2、從腰酸背痛到全身放松。做視覺記錄時,在地上已經坐了一個半小時,平時僵硬的雙腿已經變得有些柔軟。但漸漸地,感覺肩膀酸脹,脊椎不在一條線上。做了幾次深呼吸,試著調整坐姿,有意識地放松有“感覺”的部位。坐到結束時,這些酸脹感覺全都消失了。沒有感覺就是最好的感覺,合一無障礙。

3、我的“打坐功夫”是十分粗淺的,單盤都盤不起來。即使這樣,我也嘗到了簡單盤腿而坐、關注呼吸帶來的好處。工作中的伙伴,平時因為工作的需要或自身的習慣,最易造成職業病。有機會打個坐,堅持做,對身心必有好處。

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劉道長晚上講的,是系辭的第十一章。聽完之后,覺得這一章特別適合創業、創變者。所謂創新、創變,不就是“開物”、“成務”嗎?要創新創變,就要遵循自然規律、天下之道。易就是起這個作用的,孔夫子說。

道理沒錯,也很好懂。難的是“冒”。

聽說過“冒頭”、“冒煙”(往外透、向上升),“冒險”、“冒犯”(不顧),“冒名”(以假亂真),卻沒聽說過“冒道”。


“冒”字的金文、金文大篆、小篆和繁體隸書,圖片來自《在線漢語字典》

【說文】蒙而前也。從冃目,以物自蒙而前也。謂貪冒若目無所見也。

盲點

“冒天下之道”,也即師從自然,模仿自然的規律來行事。

U型理論創導者奧拓·夏莫(Otto scharmer)說:“全人類都在我們生活和參與其中的復雜社會網絡中進行著共創活動。但是,盡管70億的人每時每刻都在忙于共創,社會現實創造的過程卻一直保持著盲人摸象的神秘狀態,因為這個過程與我們的盲點相關。多數人多數時刻對社會現實的時間體驗是某種外部性的——似乎外面有個世界在那里對我們在做些什么。就是說,我們絕大部分人對社會現實是如何創造出來的過程毫無覺察:在我們與他人和我們自己打交道中產生的關注力、意圖和行動的源頭。”

蒙上眼睛,我們就得摸索著前進,才有機會在事物的內部窺見真相。

“冒”字倒過來,就是一個活脫脫的U型架構


U型架構(個人版)(圖片來自天下U)



通天下之志

志即意圖。

【說文】從心之聲。志者,心之所之也。

也即“聽從內心的聲音”。所謂“通天下之志”,是需要聆聽得到眾生的意愿。小草有小草的意愿,小狗小貓各不相同。

U型理論中的U型創變流程中,一個重要階段就是結晶。結晶什么?結晶的就是宏圖大志。

「他相信命運,相信命運仰仗于他。命運不會嚴格地操縱他,而是等待他,他必須走向命運,雖然不知道到哪里去發現命運,但他知道必須全身心地投入。事情雖然不會因為某個決定就應聲而出;但是,當他決定自己的意愿時,該出現的終會出現。他必須放棄那些受外在事物和直覺控制的、微不足道的、不自由的意志,建立宏圖大志,方能突破命中注定的存在。于是,他不再插手干涉,但同時他也不會放任自流。他聆聽涌現自內心的聲音,聆聽世界所有存在的進程;不是為了從中汲取養分,而是為了按照其意愿將其變成現實。」

? ? ? ? ? ? ? ? ? ? ? ——馬丁·布伯《我和你》

“通天下之志”回答的是“我是誰”,即“我的未來最高可能性是什么?”(奧拓,《U型理論》)。

對于毛毛蟲來說,在作繭成蛹的時候,它們是否能夠想象到即將成為一只美麗、自由飛舞的蝴蝶呢?

定天下之業

聽劉道長講課,一大收獲就是對關鍵字的追本溯源。

這里是“業”。

【說文】業,大板也,所以飾懸鐘鼓。【詩·大雅】虡業維樅。【疏】植鐘磐之木,植者名爲虡,橫牽者爲栒,栒上加大板爲之飾爲業。刻板捷業如鋸齒,故曰業。  

找了一口大鐘:

古代大鐘:看到“業”了嗎?

看來“業”不光是為了裝飾好看,最重要的還是用來固定大鐘位置的(當然還得承重)。

“定天下之業”回答的是“我一生的工作是什么?”這一命題(奧拓,《U型理論》)。“業”是一種積累,是長期修煉、實踐的結果。這種修煉在能力層次上,就成為一種專注、精湛的技能;在應用場景上,就成為進入哪一個行業的選擇。

行的本意就是“路”
斷天下之疑

“斷天下之疑”是要斷什么疑?

下面夫子自己給了答案:“定之以吉兇,所以斷也。”所謂吉兇者,得失也。人們在得失之間往往會計較、糾結,患得患失。劉道長說“患”即腳踩兩只船,兩頭都想要。易經能夠幫助人們定吉兇,在得失中作出明智的決策。“斷疑”就是要明確到底要什么,不再猶豫不決,從而形成敏捷的行動(或不行動)。

圓而神,方以知

如何定吉兇呢?古人就用四十九根蓍(Shi)草和六十四卦來占卜。用現在的話就是建模、估算、預測。

以下是有關蓍筮的程序(資料來自互動百科):

進行蓍筮的第一道程序就是要舉行一定儀式。先秦的蓍筮禮儀在《儀禮·士冠禮》中有記載。在那個時代貴族為決定大事要進行占筮,首先按照所要占問的事情的類型來選擇占筮的時間。占問關于外部的事情要選擇陽日占筮,占問關于內部的事情要選擇陰日占筮。其次,是在宗廟內舉行占筮。占筮時,求占的貴族穿禮服戴禮帽,站立在宗廟門的東側,面向西;執行占筮的太史也要穿禮服戴禮帽,站在廟門西側,面向東。提前已在門內鋪好竹席作為占筮場地。太史在西塾中取出蓍草,向貴族請示占問的內容后,跪在竹席上進行占筮。占筮的步驟是:首先向神靈提出所要占問的問題,稱為“命筮”;其次是用蓍草推演求卦;再次是把求得的卦象符號畫在木板上,并交給主人過目;最后是向主人報告判斷的結果。
唐宋以來民間占筮的儀式比先秦簡單一些。南宋朱熹《周易本義·筮儀》有記載。要選擇座北朝南開門的清潔房間作為蓍室,房間中央處放床,床上放木架,用于擱置蓍策(蓍草)。執行的筮者穿清潔衣冠,面向北站立床前,先洗手焚香致敬,然后向主人問明所要占問的問題,即可進行占筮。經過命筮禱告、揲蓍演卦、畫卦、分析判斷四個過程,最后向主人報告得出的結論。

為啥《周易》筮法的占具是蓍草呢?《系辭》:“蓍之德,圓而神。”古人以為蓍千歲生三百莖,有圓而神的美德,所以把它作為易筮的最為理想的運算工具。

而卦象的作用是定形,從而方便分析,得出占卜報告。“卦之德,方以知”。“方”,倂船也。一個個卦象都是由兩個單卦復合起來的,就像兩艘并行的船。

圓和方,應用在現實工作場景上,等于是告訴我們在進行頭腦風暴時,要象蓍草一樣圓而神,不評判,不下結論。等到所有的可能性都呈現出來,然后才歸類、分析。常用的工具就是四象限矩陣,“方以知”。

調轉鏡頭,同理共鳴

“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兇與民同患。”

圣人的狀態,與教練的臨在狀態(presencing)相仿佛。。“洗心”是要滌蕩自我的私欲;“退藏于密”即調轉鏡頭,建立無評判、無建議地帶;“與民同患”即運用同理心,看見、感受彼此。我不復存在,而與對方建立一種密切相關的關系,就像量子糾纏那樣。

承接過去,感知未來

“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于此哉!”

所有過去的體驗、思想,以知識的形態編碼儲存在我們的記憶中,身體里,我們的DNA內;當我們能夠仔細聆聽自己、聆聽彼此、聆聽宇宙,就可以象有神通似的感知未來。

如何做到?答案是象“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

什么是“聰明睿知神武”?“不殺”又是何意?聽了道長下節課再作分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