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80%的時間去傾聽,再用20%的時間去說話。”
“二八原理”,即“重要的少數”與“瑣碎的多數”簡稱。這是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在19世紀末提出來的。他認為:在任何特定的群體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數,而不重要的因子則常占多數。因此,只要控制重要的少數,即能控制全局。
二八原理可以廣泛應用到經濟學、管理學,甚至是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溝通交流。
我在上大學之前是一個典型的表現型人格(即使現在有很大改變,但特殊情況還是難掩本質),尤其表現在交流中,最愛講,也能講,過年親戚甚至封我為“跑江湖”的。可是我的講都是沒有深度的,而且還自以為是的,不愿意人家插話不愿意人家打斷的那種,還好講話不算太無趣,所以也不見得太招人討厭。上了大學,很偶然的在圖書館拿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翻看,突然有種頓悟的感覺,這不就是專門寫給我的嗎?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和改變就是,多傾聽,少講話。
現在的我已經成為教師,聽過很多公開課,有許多老師喜歡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插話,或者聽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就打斷學生然后自己岔開去長篇大論,而我則是微笑傾聽學生的回答,若有我需要的信息,我會隨手寫到黑板上,等學生講完坐下再來展開自己的想法。
在生活中,在寶寶的養育問題上會有許多與老人意見相左的時刻,甚至老人會有煩躁嘮叨發脾氣的時候,這個時候,即使很生氣想發火,我都會忍住脾氣聽完再想她無論如何都是希望寶寶好的,她肯定是有原因的,所以不要回嘴不要回嘴不要回嘴,然后借跟寶寶說話問“今天是不是囡囡不聽話惹奶奶生氣啦”之類的,了解情況,再來回應,基本都能和緩氣氛。
二八原則應用在溝通交流中,80%的傾聽就是瑣碎的多數,而20%的講述就是重要的少數,說出的話不在于數量多,而在于句句直抵人心,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得學會傾聽,知道對方的需求。寫作也是一樣,平日80%的積累努力,才可能有20%的有效輸出,或者還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