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2年12月,日本襲擊珍珠港事件,震驚了全世界。事件發生之前的幾個星期,夏威夷的軍事指揮收到了一條可靠的消息:日本計劃襲擊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某個地方。之后軍事情報失去了與日本航空母艦的無線電聯系,那時航空母艦正徑直朝夏威夷前進。空中偵察隊本來應該能偵察出航空母艦的位置或者至少發出幾分鐘的警報。但是自以為是的司令們完全無動于衷。結果是:直到日軍開始對這個毫無防備的基地發動襲擊,警報才被拉響。襲擊后美軍損失了:18艘艦艇、170架飛機,以及2400條生命。迫使美國也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是一起慘痛的群體決策事件。
《人生總會有方法》這本書中講到一個實驗研究,在這項研究中,9名受試者被要求去比較出右邊的三條直線(分別是直線1、直線2、直線3)中哪一條和左邊的直線一樣長,值得注意的是,9名受試者中,只有1位是真正不知情的,另外8位都是事先安排好的。
在前三輪的實驗中,大家的回答都一致。但三輪過后,情況發生了變化,那名唯一的真正受試者發現前面幾個人都非常肯定地回答了直線1,而發現明明直線2才是正確答案的他,開始猶豫是不是自己的判斷出了問題,所以輪到他的時候,他給出的答案很可能就是直線1,而非自己所認為的直線2。
這種現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非常的常見,為什么人們在看到其他人都選擇錯誤答案的時候,會跟著去選自己并不十分認同的答案呢?持有不同意見為了避免沖突,因為只要自己做出合群的決策,就能夠待在這個群體,感覺就是安全的。這個時候,正確與否變得不那么重要,群體的答案戰勝了事實。
群體決策本來是為了發揮眾人的智慧,畢竟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但群體得出的答案并不一定是最優解,有時候還會是明顯趨向錯誤的答案。所以,隨時隨地【保持獨立思考】是至關重要的,不要因為置身于群體中而放棄追求真理的機會。
人們總是傾向于聽到自己愿意聽到的答案,而不是正確的答案,這就是合理化自我行為。就像自己在剛開始練習演講的時候,總是愿意聽到別人說自己講得不錯的答案,面對別人說自己講的不好時比較沮喪,以至于以前有個錯誤的認知,錯誤的把別人的鼓勵當成自己的實力。最可怕的事情莫過于是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多么痛的領悟,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成長才真正的知道,忠言逆耳。
在老家,父老鄉親們有個非常錯誤的認知,家里必須要生個孩子男孩子,這樣才能光宗耀主,傳宗接代。對于一個沒有男孩子的家庭時不被待見的,而且更錯誤的想法是,生不出男孩是女人的問題。這些錯誤的認知毀了很多家庭,毀了很多女人。甚至有很多大學畢業的還有這種荒謬的想法。第一,他們被群體意見同化,為了融入這個群體,不被排斥;第二,他們不敢相信自己是對的,面對群體的壓力。
這種群體的壓力會使個體的心智效率、對事實的認識、道德判斷都產生偏差,個體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正確判斷。在這種情況下,群體決策就變成了錯誤的共識。
我們經常有這樣的經歷,在會議上、或者課堂上,有時候我們很想說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但最終還是放棄了。有的人可能羞于開口,但更多的可能是由于群體的壓力所致。
從眾壓力使得群體的意見看起來一致,由此會造成一種群體統一意見的錯覺。同時人們會偏向于把自己的想法合理化,群體以集體將決策合理化的方式來減少挑戰。這樣的群體決策可能會造成悲慘的結局。
在《組織行為學》里提到3個關于克服群體的意識小技巧:
1、對群體決策給予指導,充分利可取的信息,創造性地解決沖突。要盡可能的傾聽每一個的觀點,不要對觀點驚醒攻擊反駁。要歡迎不同意見,收集群體的廣泛意見,從而作出準確的決定。
2、先把問題告訴個人,讓大家獨立地思考和提出看法,以開放的方式接納不同的意見,然后再采用匿名的方式提出意見。
3、群體決策時,先進行小組討論。充分醞釀,然后把不同的意見提交給上級部門。會后進行跟蹤會議,允許提出疑問或意見。
當大部分人都選擇了走獨木橋,你應該要警惕獨木橋的安全性了。選擇對的,還是選擇站隊?取決于你的認知,做一個「特立獨行」的人。
作者:楊作輝? 踐行者,讀書、寫作、演講踐行到底,戶外愛好者,骨灰級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