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古圣先賢老子所著的五千文字,是老子智慧、生命和境界的體現,也揭示了這個現象世界的運行規律和這個世界的奧秘。如果我們遵循道而行事,將會事半功倍,輕而易舉,反之違道而行,則寸步難行,甚至招至毀滅。
1 什么是道?
1.1道可道,非恒道也
對我觸動最大的是道可道,非恒道也。比如我們想做一件事情,達到一個目的,可以有千萬種實現的方法和通道,而沒有固定的方法,即法無恒法。
比如我想從北京去西藏,可以坐飛機去,也可以火車去,還可以轉汽車去,騎自行車去,甚至走過去,以及如朝圣的人一樣三步九跪過去,如果愿意,也可以爬過去和滾過去。還可以繞地球一圈再過去。
然而我們在生活中,多年的習氣,導致我們被各種概念和頭腦中的觀點所綁架了。前些天我的小文章中我到底在堅持什么?就是我自己被頭腦中的【你自己的事自己事、哭是沒用的、你不能控制媽媽】等育兒概念所綁架了。這些觀點不是不好,而是我在心中將之變成一個恒的標準了,沒有法無恒法的變通。
市面上常有一類書,比如成功的九大訣竅,戀愛指南十條,六招教你如何馭夫等,全是這類標準答案和恒法。在教育小朋友的過程中,我們甚至也期待著如何教育好小朋友之類的指南。實實是可笑。
佛法的般若智慧的用法中,就有方便般若一說,即因材施教。面對不同的小朋友,會用不同的方法。同樣一個方法,境界高的人就可以用,比如禪師的棒喝,而我們就是不可以用,去喝了別人也沒有效果,甚至起反作用。這都是道可道,非恒道也。
1.2 道不遠人,大道至簡
真正的道就在生活的點滴中,在平常的灑掃間。有個和尚去化緣,老婆婆說,你用神通展示吃餅,我就將這些餅都給了你。這位和尚甚是為難,怎么用神通吃餅啊。老婆婆哈哈大笑,拿起餅子呱唧幾口吃下,說,這就是神通。和尚頓悟。
佛是世間法,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是的,離開生活去求道,也是一種荒唐。道是女人生孩子,非得要讓男人生個孩子豈不荒唐? 如果想上天,坐飛機或熱氣球上天就可以了,非得要追尋著神通像電視中的神仙一樣飛上天,也是一種可笑。
2 真正得道的高人是什么樣的?
《道德經》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
渙兮若冰之將釋
孰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
渾兮其若濁.
真正的得道之人,心思清靜,不會被頭腦中的概念綁架,感受力和覺知力超強。也非常的謹慎和理性,不會亂做事。見識過太極功夫,感受真正得了武道的太極高人可以隨時對對方的進或退而變化,從而制敵。
真正得道的人,也十分變通和接受改變,不住于恒道。其品性敦厚,十分樸實,心性闊達而深不可測,對于生命中發生的一切事情,都視之如禮物。
我想真正得道的高人,不會執著,機緣需要時會出來做事,當機緣不到時也會避世。超越出入世。
3 如何學道,如何學以致用-----保持覺知
理可頓悟,事需漸修,或者說悟后起修方為真修。真正的了解了道是什么,如何在生活中用出來。時時保持覺性,用覺知之光驅散無明。
一個沒有覺知的人,經由習氣,或者說業力驅使行事的人,是沒有真正活過的人。業力就如一種慣性力量,讓我們朝著一個方向,自動地去做事。我們不知道朋友聚會時為什么喝啤酒?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去買名牌包包?為什么堅持不能搬家?大家的一個說辭就是我喜歡,質量好,我住習慣了,不想搬家。
我們家小朋友最近入讀一個幼兒園,鄰居、同事和好朋友的孩子同齡,去看了我們選的這個幼兒園,也表示很滿意,但一提到搬家,就遲疑不決了,我不清楚他們的原因,談談我自己的原因。
我看著自己兩年前親手布置的家(買的新房),溫馨又美好,想到要搬到園旁邊租房而將自己的房賣掉和租出去時,我也產生了困擾,心里有不舍,難過。去覺知和感受下,發現自己的我執心態很強,我在乎的是我的房子我的家,這是我住過的,好像變成了我的一部分。覺知后,才可以做到斷舍離。
曾經我不愿意進入廚房,我討厭油膩。也是保持這份覺知,活在當下,我做到了刷鍋洗碗,以及擦拭灶臺。
我因為本人的無力感,所以對外界有控制,對別人也有依賴。這幾個月以來,也是在遇到事情時,覺知自己的狀態,破掉了自己這些執念。
我想我需要時時緊記: 覺知到我為什么會這樣?保持這一份覺性,知道緣由時,可以漸漸地斬斷各種枷鎖,以達解脫。
名牌包不是不可以買,而是清晰地覺知自己,倘若是事業上商務需要,也是完全可以去做的。執著無和執著有都是執著。覺知自己的執著,超越這份覺知,在生活中才可能隨心而動,達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做到道可道,非恒道。而覺知是最最重要的一環,是改變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