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言談之大忌者、死也。小子亦有所忌、卻必先知其然、而后忌之。不知其然而忌者、迷信也、小子恥與之為伍。是以、今日正要談一談這個死字。
人之生也有涯、是人則皆有一死、既知無可免脫、何以如此避諱?不舍也。所不舍者有二、為欲不滿、為意不忍。
欲不滿者、禽獸之性未化也。凡物之生、必以維系存在為天性、是以有物競、是以有進化。生物念念之所系者、存在也。
存在、感覺也、眼耳鼻舌身意之所感也、色聲香味觸法之所受也、生物時刻之所求證也。
生物之初、不過禽獸之天性。感官受激、以證其存。目求五色以為知、耳求五音以為得、舌求五味以為感、鼻臭之、體觸之、無不盡其極也。然、感官者、欲之所求也。欲者、若歸墟大壑、無盡無邊。以欲證存、如渴飲海鹵、愈飲愈渴、無止無休、是謂欲不滿也。
得食飽腹、則思増以五味。得五味變化、則思華盤奢盞、則思高幾明堂、則思美人執伺、舞樂以娛、其欲至何而能得足哉。得衣蔽體、得屋御寒、得妻兒相伴、則思衣華服、則思居廣廈、則思多妻妾,其欲至何而能得足哉。衣食無憂、則思居人上、欺凌弱小、搜刮擄掠、虐人以為樂、其欲至何而能得足哉。
其欲不滿、其存不得證、其行必日甚、其德必日衰、其懼死之心由是生也。
意不忍者、本心善性所照也。天生萬物、唯人稱靈、得天地之道也。天之道、剛健不息、生萬物而不有。地之道、厚德載物、養萬物而不居。天地之道、一陰一陽、相成相化、是為太極。人得天地陰陽、是為本心。人得太極之道、是以意念清明、可以觀照本心。
人之本心、己欲存而存人也。其所證存者、非在身也、而在意也。意者、以德觀人而反照本心也。故必先存人、而后得證己之存也。其所由者、德也。
德者樸拙、若器之原始、無言辭之紋飾、是無關于文也。德之所行、由自本心。德行之養、三代為基。或有幸者得師傳道、發心固志、雖無三代之基、亦明其德。或有不幸者陷大困厄、明心見性、雖無三代之基、亦明其德。
明明德、然后得意念清明。以之觀人、若以本心照人。照見人存、以證己存。照見人之不存、直若己之不存。不忍之心、由是而發。所不忍者、六親眷屬之哀傷也、發妻弱小之伶仃也、知音友朋之孤寂也。
其意不忍、其懼死之心由是而生、然異于欲不滿而不舍者。觀照本心者、意愈不忍、其行愈敏、其德愈厚。其所懼者非死也、其所懼者、唯于不能存人、唯于不能達人。是以不舍。
當死生存亡之際。以欲證存者、極盡諸惡而不惜、其所求者不過存其軀殼耳。以意證存者、其所求者、存人也、達人也、是以可舍生、可殺身。人以為大失者、實其之所得也。
小子論死、實論生也。論懼死、實論惜生也。何人得鑒昔往?何人得知未來?生之一切、唯在當下而已。何為當下?求明明德、依德而行也。德存則為生、德亡則為死。是以[朝聞道、夕死可矣]、是以[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是以[萬鐘于我何加焉]。故士子不以五斗之米折腰、不以巧言令色求立位、不以過眼浮云為所得。
世人蒙心、小子狂癲。小子之癲、在于天資乏敏、晚學后進、拙于明德、若癡兒之癲。小子之癲、在于發心求道、異于禽獸、不從小人、若傲狂之癲。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小子曰[未知生之為何、還懼死個“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