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提到過年,對于大人和小孩來說都是一件喜慶的事。
對于大人來說,忙了一年了,哪怕這一年收入不行,生活也沒那么多喜事,但是過年就是喜事。記得小時候,對于全家人來說,過年就是天大的喜事,三十晚上連作業(yè)也不用寫,剛開始家里條件不好,連春晚都得到鄰居家去看,可即使這樣,也很開心,大人在一起說話聊天打麻將喝酒,此時此刻,全世界再美好的事,也不過如此了吧。
后來,漸漸長大,家里情況逐漸好轉,逐漸有了電視,飯桌上的食物種類也慢慢多了起來,隨著年紀的增大,開始有了想法,有了心事。再后來,想法越多,心事越重。
從和弟弟分糖果開始,小時候父母覺得作為姐姐,應該讓著弟弟,于是一直照做,哪怕自己很想很想吃,但還是按著父母的說法,大多數(shù)留給弟弟,弟弟挑完了再拿,不管吃什么好吃的,總要想著父母和弟弟,就為了父親的一句夸獎。
小學的時候,當時整個的經(jīng)濟條件都不好,所有的書只有學校發(fā)的課本和配套的練習冊,所看到世界只是書上描繪的,看到的母親都是慈祥和藹可親,父親都是眼里中透著濃濃的父愛,但是現(xiàn)實中的父母一天忙的腳不沾地,永遠有干不完的活,關心則變成了”作業(yè)做完沒“,”上課有沒有認真聽講“等等,只有做好這些,才會得到父母”這才是好孩子“一句夸獎。
于是,無論父母提出什么樣的要求都會盡力去做,哪怕放學后很想去玩,為了那一句獎勵,也會一直在家學習,但跟當時的同齡人比起來,可能也算一種幸福吧,因為其他小伙伴放學后都會被父母要求去干農活,所以,從小性格就比較孤僻,也比較自卑,久而久之,不管是學習還是說話都會想著要討父母開心。
后來上大學離家遠了,暑假沒回家,從電話里感受到母親的思念,突然覺得自己也是被愛的。但是當后來弟弟考上大學離家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所謂的那點愛微不足道,父母時刻關心著弟弟是否吃飽穿暖,哪怕一天打一個電話,但弟弟經(jīng)常好長時間不打電話,于是他們開始找我抱怨,我只能一個個去勸解。
工作后更是沒時間打電話回家,于是打電話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只有過年才能回家待稍稍長一點時間,這個時候父母會做各種好吃的,都是平常他們舍不得吃的東西,覺得都是好吃的,會應給你塞,但殊不知我們平常工作在外面基本什么都吃過,當然指的是各種風味小吃之類的,不包括那種很高大上的,于是一家人相親相愛,其樂融融。
今年是結婚第一年,疫情的原因不能回家,按照老家的風俗,過年前要準備很多過年的吃食,母親早早的準備好,念叨著我吃不到,于是特地快遞過來,就為了嘗一口家里的味道,但由于年前太忙,沒顧得上給家里置辦年貨,想著趁最后幾天空閑給家里買點東西,但好像變成了交易。
突然會覺得很無助,誰又有錯呢?作為子女,想著給父母買點東西,作為父母,寄一份對孩子的關愛,可怎么看著就像一份交易呢?過年又是過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