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國維評價他"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來,一人而已";梁啟超說他的詞"直追后主";他出生名門卻淡泊寧靜;他身處繁華之都,卻喜結交落魄文人;他才華橫溢卻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他自幼修文習武、經史百家無所不窺、書畫騎射無所不精;他是清初第一才子,他的至情至性讓無數后人癡迷,他的傳奇人生、情感經歷演繹了感動無數人的詩詞之美;他的詞以清新流利的風格與悲凄哀婉的情思,給人一種直覺的美感(葉嘉瑩語)。他就是清朝詩文藝術的奇才—納蘭性德。
曾經有人說,他是《紅樓夢》中賈寶玉的原型。納蘭性德曾與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同為康熙爺的侍衛,共事八年,交情甚好。當年權臣和珅把《紅樓夢》的手稿呈現給乾隆皇帝,弘歷閱后說"此蓋為明珠家事作也。"
納蘭性德在24歲時,把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后又著《飲水詞》,又把兩集合為一處,名為《納蘭集》。他的作品在當時就享有盛譽。時人云"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
或許,我們從他短暫人生中的些許痕跡中能揣度出其中一二吧。
(一)身在高門廣廈,卻常有山澤魚鳥之思
納蘭性德生于1655年,字容若,滿州正黃旗人。他的父親是后來康熙大帝的重臣、任武英殿大學生、太子太傅等要職的納蘭明珠。納蘭一族出生貴族,明珠祖父的妹妹是努爾哈赤的妃子、皇太極的生母,所以納蘭家族和愛新覺羅皇族有親戚關系。明珠按輩分應該是康熙爺的堂姑父,因為他娶的是英親王阿濟格的女兒。
出生如此高貴,納蘭性德的仕途自然一路通暢。他17歲入國子監、18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得進士,那年他只22歲。他被康熙爺留在身邊做了三等侍衛、不久就濯升為一等侍衛。他多次隨康熙出巡,深得皇帝信任,可以說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納蘭性德并不醉心于仕途,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參與詩文之事他覺得有點格格不入;他討厭官場的庸俗虛偽更傾心于吟詩賦詞。落拓無羈的性格、超逸脫俗的稟賦、更兼功名輕取、鐘鳴鼎食、入職宮禁、金階玉堂,使得他有常人難以理解和體會的復雜心理。所以他寫出了《長相思.山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夜千賬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guo)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本是春風得意之時,但心思慎微的他卻對這表面華麗招搖的生活有了厭倦心里。身泊異鄉卻夢系家園,尤其在塞外宿營、夜深人靜、風雪交加之時,他更是輾轉反側、深夜難眠。
從"夜夜千賬燈"的壯美到"故園無此聲"的委婉,此時容若的心境可見一斑。
(二)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
納蘭容若與其表妹曾青梅竹馬、私定終生。表妹父母雙亡、寄居在他家。初遇表妹的他正值青春年少,看見冰清玉潔、亭亭玉立的女子一見傾心,兩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在此,你可曾想到寶玉和黛玉?
可他們的愛情并沒有被祝福反遭到了家人的反對。不久,表妹被選入宮,容若為了能見她一面,不惜喬裝成僧人。但即使見到,也只有"靜默無言"的相對。他們一心期待出宮以后再重逢。可因為猜忌,表妹被打入冷宮,葬埋了花容月貌;容若在她沒出宮之前便已去了另一個世界,辜負了錦繡年華。
深禁好春誰惜,薄暮瑤階佇立。別院管弦聲,不分明。又是梨花欲謝,繡被春寒今夜,寂寂鎖朱門,夢承恩。
這首《昭君怨.深禁好春誰惜》委婉纏綿、感情真摯。其實描繪的就是表妹入宮以后,并沒有和其他人一樣有望幸的心里,他們的心還在一起。
納蘭性德在表妹入宮后不久,便奉父母之命,與兩廣總督兼兵部尚書盧興祖之女完婚,那年他二十歲,她十八歲。
許是盧氏太好,容若與她如膠似漆、水乳交融,可謂琴瑟相和。"繡榻閑時,并吹紅雨,雕欄曲處,同倚斜陽"。
但因為工作的關系,兩人也是聚少離多。更有甚者、紅顏命薄,三年以后,盧氏就因病去世。容若悲痛欲絕,他把無限的感情寫到了他的詞章中。有這首《青衫濕遍.悼亡》
青衫濕遍,憑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頭扶病,剪刀聲,猶在銀缸。憶生來,小膽怯空房。而如今,獨伴梨花影,冷冥冥,盡意凄涼。愿指魂兮識路,教尋夢也回廊……
有這首《浣溪沙》:
誰念秋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堵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還有《山花子》:
……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不多情。又到斷腸回首處,淚偷零。
尤以這首《沁園春.》把悼亡情緒推向極致: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記繡榻閑時,并吹紅雨;雕欄曲處,同倚斜陽。夢好難留,詩殘莫續,贏得更深哭一場。
遺容在,只靈飆一轉,未許端詳。重尋碧落茫茫。料短發,朝來定有霜。
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葉,觸緒還傷。
欲結綢繆,翻驚搖落,減盡荀衣昨日香。真無奈,悄聲聲檐雨,譜出回腸。
悼亡歸悼亡,生活在繁華世界、享受著錦衣玉食。雖容若不以"人間富貴花"自居,但他確是"人間富貴人"。不久,他又與官氏結為夫妻。但"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這種矛盾的情愫,你又能看出什么?
沈宛為江南藝妓、才華橫溢。容若曾納她為侍妾,但不久就又被迫分離。但容若對她戀戀不忘,所以在他生命垂危之時,他寫到"近來怕說當年事,結遍蘭襟,月淺燈深,夢里云歸何處"。他對她還是心存愧疚的。容若去世后,留下了孤獨無援的她和遺腹子。她在《憶舊》中寫到"醒來燈未滅,心事和誰說。只有舊羅裳,偷沾淚兩行"。
容若多情反為多情誤。他與表妹情投意合卻難結連理;他與盧氏琴瑟和鳴卻無緣終老;他與官氏的感情說不清道不明,使他心理壓力很大;他與沈宛,縱然萬般恩愛也難被主流接受。
(三)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雨罷清宵半,淚雨瀮鈴終不怨。
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這首《木蘭花令》常被人們當成愛情詩來讀,其實《納蘭詞》里有這樣一句"擬古決絕詞,柬友"。這是容若寫給他的朋友,詞人顧貞觀的。
這首詞以女子的口吻控訴男子的薄情寡義,從而表達與之決絕的決心。
誠然,一份感情若是真愛,那么無論如何變故,初見的那一剎那,永遠是難以忘懷的。
想當年,漢成帝遇到趙飛燕以后就拋棄了一代才女班婕妤。才女在詩中自比秋扇,感嘆自己的悲劇人生,后人常用"秋風團扇"比喻女子被拋,又稱"班女扇"。容若借用這個典故,感慨情誼易變。
在驪山上如此恩愛的唐玄宗和楊貴妃,也最終腸斷馬嵬坡啊!
最后的"比翼連枝"兩句化用李商隱的句子。其實容若的"閨怨"只是一種假托,指代所有的感情都應該始終如一、至死不渝。
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納蘭容若溘然長逝,年僅三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