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標題時,可能會有很多小伙伴心里不由自主冒出一句,看,又在裝13了。
你們的心情我完全理解,因為我最初去看畫展的時候,還真是去裝13的。
01
當時我還在工廠實習,整天圍著一堆機器打轉,在各種機器的轟鳴中活成了一顆螺絲釘,哪里都需要你,哪里都不需要你。本來以為自己再不濟也是個配角的,沒想到連龍套都不是,好沒存在感!
沒辦法,只能自己給自己加點戲了,比如做點不一樣的,去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比如去看畫展啥的。為了將“逼格”進行到底,我也是拼了。
很多人看畫展,走一圈,拍照留念,發完朋友圈,一派歲月靜好!我這邊卻生生演成了苦大仇深,為啥?為了給別人講解的時候能多裝會兒13,我看作者的個人簡介,看別人對他的評價,看他的作品年表,看他的人生軌跡,每一個作品的名字、用的材料、畫幅大小、創作年份,我真是像做閱讀理解似的,非找出個中心思想來不可。
可是,對于我這種除了知道顏色、線條的人,我能看出個啥?事實就是,我啥也沒看出來,這也不妨礙我裝13啊,自己不會欣賞,就背背別人的賞析評語羅,好歹能唬住一些人吧!
時間一長,裝得好辛苦!一張畫展看下來,各種拼命背小資料,要了我半條老命,更可氣的是越來越記不住,別說欣賞美了,我連審丑都不會了!好多畫,堆了一堆顏料,看得人瘆得慌,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它還是一堆顏料,可是在評論家眼里,它們是特立獨行的稀世珍寶,美得不可方物。
后來,一個好友問我,這看畫展,到底是看什么呢?很多名畫,知道它很有名,但是真的不知道它有什么特別的。
這讓我想起一則小新聞,說是一個藝術院校展出了一件秦漢時期的銅人像,當時出了一大波鑒定和賞析古物的新聞,但后來被爆出,這則銅人像是這個藝術院校某位學生的作品,不知道怎么就成了文物了。
很多畫作,我們作為普通人,真的看不出他們比街上的年畫好在哪兒了,但是一旦他們被冠上某個名家的印記,或者得到某個權威的肯定,那么它就一定好,至于好在哪兒,你一普通人你知道什么,反正好就對了!
好吧,讓我們再次回到標題,看畫展的時候,我們到底在看什么?
02
都說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畫家畫畫也不例外。回到畫畫的最源頭處,它的素材就是大自然,一朵花,一棵樹,一種動物,這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心中覺得美的。
每一種事物它的美是多渠道的,這些渠道的盡頭又有很多扇門,通過不同的渠道,走進不同的門,當然就有不同的發現。
就像我們看人一樣,當一個人從遠處的一個點慢慢靠近,變成一條線,一個面,一個立體時,我們先看到的是他的輪廓,高矮胖瘦,這些都是最直觀的。等他再靠近一些,噢,能看到他身上的顏色了,這個人似乎又清晰了一點,如果再靠近一些,就能看到他的五官,他的肢體,再深入一些,就是他的內心世界了,此時,想必你不會對這個人再一無所知,啥也說不出來了吧。
看畫如看人。畫展中的每一幅畫,其實都代表著過去某一段時間中的作者,注意,我說的是一段時間,因為這一分鐘的你和上一分鐘的你都是不同的,承載的不一樣,人就不一樣了。
作者把自己的畫作展出來,就好比是將某一段時間的自己融進畫作中展出來,一個和你坦誠相對的人,四面八方的心門大開,任你觀賞,任你探看。進了不同的門,看到不同的東西,自然會有不同的感受,而這一切,是你自己的經歷和感受,跟作者的畫作碰撞產生的奇妙化學反應。
在我看畫展裝13的日子里,第一次讓我覺得看畫展有意思的是一幅叫《美好》的系列畫作,名字很簡單,內容也很簡單。
我記得這幅畫總共有5張,每一張畫紙上只有一個小小的片段,有的是一只眼睛,有的是一個人的半邊臉,有的是一個看不清的影子,都是一些很瑣碎細小的片段,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這些片段都被籠罩在一種類似雨霧的畫面效果中,被淡淡的天青色暈染,那么近又那么遠,仿佛握在手中,又好像從未停留。那些記憶中的那些美好不正是這樣嗎?
03
近年來,常常聽到一個詞,情懷。與其說我們在談情懷,不如說我們在重溫過去的美好,而構成這些美好的,就是那些被回憶氤氳渲染過的瑣碎片段,比如最讓人難以忘懷的初戀,可能你已經不記得那個人長什么樣子,但你一定記得那些一起經歷過的小事。
對,是你經歷過、參與過的,看畫展也是如此。你看的是畫展,但其實,你看的是畫作中的自己,一個經過回憶濾鏡渲染過的自己,你和自己的一場對話。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山本耀司)
人們為什么會迷戀一個偶像?文藝點說,是因為他們的眼里有迷妹們喜歡的溫度,他們的人生里有迷妹們向往的世界。說大白話就是,他是你想成為的另一個自己。
同樣的,之所以會喜歡一幅畫,是因為這幅畫的色彩里有你喜歡的溫度,它的故事里有你向往的世界。這一切的出發點、連接點,都是你自己,是你自己賦予了這幅畫意義。
就像《少女時代》中林真心說的,只有我們自己才可以決定我們自己的樣子。也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決定我們看畫展時究竟看什么。一千個看畫展的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從你的眼中看過去,用你的思維去編織,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一切本該如此單純的,怎么能讓那些只進了一個門或幾個門的人的判斷影響了后面的人,斬斷其他的可能性呢?!人人都說苦瓜對身體好,可是我真的咽不下去,難道還要繼續對下一個人說苦瓜對身體好,讓人家多吃點?
這樣太傻了,可惜啊,我就是這么一路傻過來的,現在雖然感覺明白了點,但誰又知道它不是開了另一種傻的門呢?我唯一確信的就是,世界在我的眼中,我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判斷、去構建,我發現的,才是“我”這個個體聯系起來的世界。
這就是我昨天看畫展后產生的一點想法,現在知道看畫展看啥了沒?不知道的,再倒回去看一遍~
(來自畫中人的os:憋說話,讓我裝會兒~)
注:以上畫作來自楊舜《逆行之詩》、莫里加《失語》廣州逵園展系列。
PS:真的是好久好久好久沒更新了,既然開始了,就做點啥吧。都是自己的一點小感悟,厚著臉皮拿出來和大家分享下,歡迎留言吐槽哈~
給自己加點戲,微信公眾號:番外有話說(FWtalking)——用番外的眼光,看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