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學數學17】一個有趣的現象:為什么孩子做減法不如做加法熟練?

今天我們來說一個有趣的現象:大部分孩子,做減法不如做加法熟練。在成人看來,這不是一樣的嗎?但是,表面看來一樣的加法減法,確實不一樣的邏輯,請聽子墨慢慢道來。

加法是求兩個已知數的和的運算。每一個已知數都叫做加數。一般地可以寫成以下形式:A+B=C 符號“+”叫做加號,整個式子讀成“A 加B 等于C”。由此可見,加是運算方法,“和”是加法運算的結果。減法是已知兩個加數的和(A)與其中的一個加數(B)求另一個加數(C)的運算。已知的和叫做被減數,已知的加數叫做減數,未知的加數叫做差。一般地可以寫成以下的形式:A-B=C,符號“—”叫做減號,整個式子讀成“A 減B 等于C”。

從加法和減法意義看,加法和減法互為逆運算?!皽p”是運算方法,“差”是減法運算的結果。實際生活中,很多孩子在學習加減運算時,常常表現出學習加法要比減法容易,造成這樣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1)受生活經驗的影響,孩子在生活中接觸加法先與減法。比如最早的數數就是從小到大。

(2)受運算方法的影響,如有的孩子在進行 4+3=7 的運算時,可運用順接數的方法來解決,4、5、6、7,4 加3 等于7;而進行減法7-4=3 運算47時,要運用倒著數的方法才能解決,而孩子運用倒著數的方法要困難些。

(3)更主要的一點,加法是把兩個數群合并成一個新數群,在被加數(第1 加數)和加數(第2 加數)之間無須進行比較,僅在判斷“和”的正確性時才涉及三個數群的關系;而減法在一開始就需要對被減數與減數兩個數群進行比較,然后又涉及被減數、減數與差三個數群關系。

由此可見,減法中數群的比較和關系比加法復雜。有實驗表明,孩子掌握數群之間的逆反關系要難于等量關系。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孩子在運用數的組成知識學習減法時,需具備兩個數群關系逆反能力,即需將兩個部分數合起來等于總數,同時還需要再轉換為總數減去一個部分數,等于另一部分數。在解決減法問題時,很多孩子常常運用的是加法而不是減法。例如,當你問孩子:“小貓一天吃了7 條小魚,它上午吃了4 條,它下午吃了幾條呢?”孩子的回答是:“下午吃了3 條,因為3 和4 合起來是7?!?/p>

由此可見,孩子在學習減法時,思考需要做一個逆轉,所以孩子學習減法要難于加法。

那么,這個有趣的現象,我們家長應該如何更好的引導孩子呢?

做為家長應該有意識地引導自己的孩子,運用組成的知識解答加減運算問題,特別要注意引導孩子感知和體驗減法中的逆轉關系,使幼兒對三個數群之間的關系有一定的認識。如孩子在學習6-4=2 這道算式時,在幼兒回答了得數后,家長可手指算式用應用題的方式進行講解:即從6 個蘋果中拿走4 個蘋果,還剩下2 個蘋果。

★育兒規:

★?助力讓每個孩子更健康、更快樂、更聰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