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3今日思考:我們知道陶淵明的詩在后世很有名,相當程度上是因為詩歌里邊體現的人格魅力特別迷人。如果可以把他的全部人格魅力用很小的篇幅總括出來的話,直接看這篇《五柳先生傳》就好,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講解工作留給明天,現在先請你思考一個貌似荒唐的問題:如果陶淵明的房子旁邊沒有五棵柳樹,卻有三棵槐樹,是不是該稱他為三槐先生,文章題目也會變成《三槐先生傳》呢?
答:不會。
1、一草一木,在文化傳統里往往會形成特定的意義指向,然后固定成文化語碼。
2、槐樹,尤其是三棵槐樹,是和“做大官”的涵義關聯在一起的,
3、《周禮》有記載說:“面三槐,三公位焉。”所謂“三公”,是三個級別最高的官階。
周代的天子宮廷,庭院里有三株槐樹,三公朝見天子的時候面向三槐而立,后人便以“三槐”代稱三公高位。
4、所以,即便陶淵明的房子旁邊真的有三棵槐樹,他也只能另外想個名目,而不能寫成《三槐先生傳》,否則就和文章的主題徹底錯位了。
[5、王陽明的四世曾祖王與準,曾在自家門前種下三顆槐樹。
(真正符合王與準身份的不是三槐,而是竹子和白楊。……然而,當真生活在修竹的苦雨與白楊的凄風中的王與準,偏偏選擇了和自家生活落差最大的三槐,這是對家族命運的何等憧憬與自信,……)——《王陽明的一切心法》p60]
2017.11.14今日思考:不為五斗米折腰,這是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的名言,但當我們真的把這句話還原到歷史語境里,就會感覺陶淵明的脾氣來得莫名其妙。讓他穿規矩一點見人,怎么就侮辱他了呢?去不相熟的人家討飯反而不丟臉,這到底是為什么呢?這就是今天留給你的思考題。
答:1、先了解一個政治制度史上的通則:凡是一線的監察官,品級不能高,年紀不能大,資歷不能深。
2、督郵就是這樣,雖然可以監察縣令,但級別反而比縣令低,年紀一般也比縣令小。
3、陶淵明說督郵是“鄉里小兒”,就是從年紀上說的。
4、從功利角度看,督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縣令的職業前途,至少想刁難縣令一下是很容易的,縣令對他們就該連巴結帶伺候。就算公事公辦地說,督郵的權威來自后臺老板的加持,縣令就算想打狗也必須看看主人。
5、但從正統的倫理來看,結論就完全相反了:應該是級別低的拜見級別高的,年輕人拜見長輩,這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如果讓一個級別高、年紀大的人穿得規規矩矩地去參拜一個級別低、年紀小的人,這正是孔子最厭惡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也可以稱為亂倫。
6、陶淵明是因為不肯亂倫才辭了職,挨了餓,那么偶爾出門討兩次飯,完全不丟臉。
2017.11.15今日思考:我們當然也想這么任性,畢竟誰都不愿意受委屈,但必須面對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陶淵明丟了工作之后,靠什么養家糊口呢?《歸去來兮辭》里說是要“植杖而耘耔”,問題是知識分子真會種地嗎,種地真能養活自己嗎?這就是今天留給你的思考題。
答:1、陶淵明丟了工作之后,靠什么養家糊口呢?——種地。
2、問題是知識分子真會種地嗎?
——與一般知識分子相比,陶淵明的優勢是,從小過慣了窮苦日子,和農耕環境的關系一直沒有斷過,所以脫掉官服,拿起鋤頭,并不覺得很陌生,也不會怕臟,怕蟲子。
3、種地真能養活自己嗎?
——真實的狀況,很痛。
……“炎火屢焚如,螟蜮(míngyù)恣中田”,天旱過后又是天旱,還鬧蟲災,“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chán)”,好容易下雨了,卻偏偏是狂風暴雨,糧食根本沒收幾粒。你們知道我家日子過成什么樣嗎?“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夏天沒飯吃,冬天沒被子蓋……(《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
4、做官到底有多難受呢?真比全家人天天挨餓受凍還難受嗎?
——對陶淵明來說,答案顯然是肯定的。
其實在陶淵明寫這首詩的時候,后悔藥還有的吃,因為他隱士的名聲越來越大了,就在這一年里,朝廷還征召過他做個小文職,但他還是拒絕了。
這種選擇,顯然不是沖動之下做的,而人的理性選擇,一定兩害相權取其輕。
所以有很多人相信他的心理動機是對晉朝的忠誠,看不慣亂臣賊子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寧死不肯同流合污。
2017.11.16今日思考:請你思考一個問題:《歸園田居》算不算田園詩,陶淵明算不算田園詩人?
答案是:在算與不算之間。無論算或不算,都有道理。
1、當時,不算
——在中國傳統上,“山水田園”算是一大類別,如果有哪個富貴閑人過膩了都市生活,特別喜歡游山玩水,或者到農村體驗一下野趣,住在郊區或農村的別墅里休養一段日子,寫幾首詩來歌詠山水田園之美,這才是典型意義上的山水田園詩,謝靈運就是這樣的詩人。
——如果真的在農村扎根,靠種田討生活,然后寫詩歌詠農家樂,這是比較另類的,陶淵明就是這樣的詩人。
——這兩個人無論從社會地位、人生追求還是寫作風格來看,都是天差地別的。
——同樣描寫自然風景,謝靈運以度假的心態寫,陶淵明以生活的心態寫。兩個人的文學才華不相上下,那么誰的詩更受當時讀者的喜愛呢?毫無疑問是謝靈運,甚至到了唐朝,謝靈運的名氣也狠狠壓過了陶淵明。
——讀者為何偏向謝靈運?文藝作品能不能流行,主要不取決于水平的好壞,而是取決于時代風尚。在陶淵明生活的時代,華麗是最主流的文學風尚,而他的詩語言很樸素,當時的精英們欣賞陶淵明,是把他當成隱士,而不是當成詩人或文學家來欣賞的。
2、后世,算
——后人提到田園詩,往往陶謝并稱,這兩人的共同之處在于,把野趣寫到了不同的極致。
——陶淵明是死后百年,才被昭明太子蕭統“發現”出來,《陶淵明集》就是蕭統編訂的。
——說白了,蕭統“發現”陶淵明,屬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是:“……馳競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
大意為:陶淵明的文章特別有助于陶冶情操,培育氣節,改善社會風氣。
說白了就是:蕭統想給天下文人樹立一個道德標桿,抑制追名逐利,弘揚清新脫俗的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