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肩負著此生的使命,不管是高尚的還是平庸的,我們都必須朝著目標進發。但是在前進的途中,我們會遇到一些人,一些事,從而改變我們的人生觀,愛情觀,世界觀以及生死觀。
慶山的《夏摩山谷》寫的正是一群男女的世界觀、愛情觀以及生死觀。
慶山,原名安妮寶貝,那時的作品有《彼岸花》、《蓮花》、《告別薇安》、《春宴》、《月童度河》等,歷經七年后寫出了《夏摩山谷》。但是我對慶山的了解卻是來自她的散文集《鏡湖》,那些優美又哀傷的文字很是賺了我一筆眼淚。
三個女孩,三段人生,三種人生觀,三種愛情觀,代表了未來、現在、過去。
遠因是未來,在愛情的路上,有過激情的初戀,熱情如火,你濃我依,夫唱婦隨;有過倦怠后的巢式愛情,那種不愛卻又不能輕易分開的中國式婚姻;有過沖出圍城的紅杏情感,旅游邂逅的年輕男子,本以為只是一夜情,卻不料竟是藕斷絲連。
在經歷種種人生、愛情的洗禮后,對無意中閱讀到的一本書里寫到的“夏摩山谷”充滿了興趣,仿佛接受到某種指引一樣,執意踏上尋找的旅程。
如真是現在,如真也是真實,本來富有的家庭一夕間灰飛煙滅,只剩下滿目瘡痍。畢業后的種種失利,使得她不得不回到曾經的家鄉,接受昔日追求者提出的情人身份,掙扎在情欲的邊緣,無法解脫,明知不愛,卻苦苦支撐,不為愛情,只為金錢。兩個大寫的字:現實!
雀緹是過去,一生僅有一次云雨,孕育了一個生命。有了真心相愛的人卻注定只能相思相望而不能相守。終身潛修,致死不悔。
第一遍看《夏摩山谷》的時候,差點誤以為是一本特殊情感小說專輯。不論是遠因的如夢似幻情感,還是如真的赤裸裸愛欲情欲,都和婚外情有著千絲萬縷的牽袢,而凈湖和亞瑟、艾倫,這些書中的男主,又都是雙性戀人。遠因和凈湖的算是不倫之戀,每次相約都只是聊天和共赴云雨,但是讀起來卻似不食人間煙火的情感。而如真的看似一些浪漫的遇見,最終卻都成了赤裸裸的愛恨相殺。而雀緹將是她們最終的歸宿和選擇。
不管紅塵有多少苦和樂,愛和仇,最終都將歸于平靜,歸于空無。
讀第二遍的時候,漸漸明白,這本書其實是作者將自己修習和現實結合起來的一本書,只是實時的表達自己的心境,不論是俗世的觀念還是修行的心得,都只是當時當境。所以,如真、遠因、雀緹都只不過是人生不同階段的縮影。
在《夏摩山谷》里,也許你會看到自己,你會看到你熟悉的人,讀著讀著或許會有某個念頭突然占據了你的腦海,你的心緒,再讀著讀著又或許會有某個畫面定格在你的眼前。是的,慶山的文字就是有著這樣的魔力。記得在讀《鏡湖》時就有這樣深切的體會,常會因為她的一句話,一個詞而陷入某種莫名的情緒,好似聽歌一樣,不知不覺被代入。
慶山的作品注重的是內在,對人物的描述多在于內心的獨白,而對外貌的描寫甚少。所以對于旅行路上的風景描述的也不是特別“走心”,而對老物事的描寫卻不惜筆墨,可謂是細細描述,層層雕琢。
當讀到遠因循著書中的文字去尋找山谷、去尋找那照片中的男女而不得時,其實已然在告知我們,過去的不會再回來,未來的不會到現在,一切都將循著生命的軌跡,時間的年輪前行。
人生只是一段旅程,人與人之間都只是結伴而行的旅伴,相逢作伴只是共行一程,到了下一站口,自是各分東西,各奔前程。
不同時空來到山谷的三個女孩所看到的景致也大不一樣。遠因看到的是老物事的細膩深遠,如真看到的卻只是肉欲橫騰的各色柱子,而雀緹看到的是一花一草一木的靜靜生長。未來、現在、過去一眼看穿。
從這本書里我讀出作者是一個積極向上的人,對生命有著美好的愿景。比如“假設自己已經死去,生命已經結束,此后的歲月都是額外恩賜給你的,那么好好地活下去吧。讓生活合乎你的本性。”
因為現在的我們心靈都不夠有趣,無力穿透物質世界,無法抵達自己的心靈深處。過剩的欲望,帶來了虛耗與傷害,成為了心的負擔和污染源。而《夏摩山谷》帶給我們的正是心靈的凈化,讓我們看到物質過剩給人們內心帶來的墮落和無望,而能救贖自己,填補那無盡空虛的不是越來越多的金錢,也不是充滿欲望的所謂愛情,而是給自己那顆無趣的心注入有用的營養,讓其能沖破欲望的鎧甲,找到真正的歸宿,不再讓其飄零在紅塵欲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