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湘西還是那個湘西,鳳凰也還是那個鳳凰。從我從前向往到染足涉及,湘西和鳳凰就從中折斷,變成了兩個模樣。
? ? 大家應該和我一樣,對湘西的向往,應該都是來自于沈從文的《邊城》,沈筆下的邊城是一個寧靜的小鎮,人們在這里安居樂業,順便在平淡的日子里發生一點不平淡的浪漫,那種浪漫只屬于情犢初開,屬于那個回不去的年輕,也只屬于到不了的回憶,不再屬于現實。
? ? 去年就去過了湖南,只是去了張家界,并沒有到湘西。今年是過去是上課。上課的地方是在一個小縣城縣政府里面。大晚上下了飛機,趕了三四個小時的車,凌晨一點才到賓館。第二天一大早起來上課,昨晚連夜趕路的戾氣還沒有消除,一打開窗戶,一眼就看到了滿院子的兵哥哥整整齊齊的排列在廣場上,原來旁邊就是武裝部。對于剛剛看完《士兵突擊》的我來說,好像一睜開眼電視就變成了現實,心里就自動的把這些胡子都還沒有長出來的小兵嘎子默認成了心里的大英雄。接下來的幾天,一直都有兵哥哥們胸前佩戴著大紅花,是應召入伍的。我沒有經歷過軍旅生活,無從切身的體會那一刻的心情,我想到了我哥哥十年前的入伍。時間過得太快了,已是十年蹤跡十年心了。
? ? 真正對湘西的了解是再上完課之后,老板帶出去的玩耍和一路上殷勤的介紹。課后的一天老板帶我們去了烏龍山,據說就是《烏龍山剿匪記》里的那個烏龍山。湘西緊鄰重慶,特別能吃辣,很符合我的口味,而且地理位置和風土人情也和重慶很像。到了烏龍山,我們先去一家農家吃飯,飯沒什么特色,雖然打著土家的旗號,可完全沒有把土家的感覺做出來,全然一副漠不關心的樣子,幾勺油加上一只雞,如果雞可以不切,他們恨不得丟給我們一只活奔亂跳的讓我們吃。吃飯的地方倒是很有特色——在一個山洞里面。然而那又有什么關系呢,說的我們好像能把一個山洞吃下肚一樣。
? ? 吃過飯,就去鯰魚洞。之所以叫鯰魚洞,據說是因為里面住著很多的鯰魚,洞口的形狀也像是鯰魚的嘴巴。那天的天氣很好,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最愛路兩邊的翠竹,一簇一簇深入天際,迎合著藍藍的天,隨手一拍都是一張絕美的風景。
? ? ? 鯰魚洞是一個巨大的溶洞,以前見過溶洞還是13年在貴州,那個時候對溶洞的印象并不是特別好,只是感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這次的溶洞沒有貴州的大,卻是精致了很多,千奇百怪的形狀,隨心所欲的擺放著,再加上人類的想象,便成了一個遠離世俗的童話世界。
? ? 整個溶洞最讓人驚嘆的莫過于在這樣的一個密閉的空間里,還能有一個能容納的下兩三百人的沙灘,是的,是沙灘,還有細細碎碎的沙子,像是在海邊。那一刻,真的是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神奇。站在沙灘上,任柔軟的沙子爬上腳背,嬉笑著打鬧。沙子們是不安分的小孩子,一陣煙的玩夠了就躺在岸邊休息,靜靜的聽來自人群的喧嘩。
? ? ? 跟著導游,導游是個很美麗的小姑娘,唱的一首好苗族歌曲,歌聲輕揚,一首入人心腸。
? ? ? 我心中的湘西應該是這樣的一番模樣:細細長長的水流淌,一支竹蒿長過天際,漁舟唱晚,響徹彭蠡之濱。處處都是青磚綠瓦,穿著碎花裙子的小姑娘一蹦一跳的從身邊經過,打翻了一地的童趣。沈從文筆下的翠翠或許是一個特定的形象,或許是情竇初開時所有姑娘的模樣。宗教和文學不斷地營造夢土吸引人的靈魂,可是現實社會又不斷以柴米油鹽拉扯著人的肉身。現世鄉梓已經很難回得去,心中的夢土又飄搖不定。回不去的原鄉當然不是美事,美的是把人生當成半途。
? ? 林蔭小道,走在木板小道上,身邊雖然仍舊是光怪陸離,人聲鼎沸,心卻突然就安靜下來,夜是寂寞者的靈魂,踩著陽光斑駁的倒影翩翩起舞。
? ? ? 旅途中從來不缺少快樂,缺少的是一顆融入風景的腳步。很喜歡一個人旅行,很多人一起玩耍,看到的仍然是人,是社會的縮影。但是一個人玩,除了自己的內心,我們更多的關注的是大自然本身。
? ? ? 從小就愛竹,湘西一路上都是郁郁蔥蔥的竹林。這著實給湘西加分不少。愛竹的原因,除了家里從小家里后院就有一籠竹子之外,恐怕更多的原因來自于傳統文化的熏陶。在整個紅樓夢里,只有黛玉的瀟湘苑里有一院子竹林。竹子是文化的象征,蘇軾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我問開車的老板,這里的竹子都是野生的么?老板回答是的。也只有鐘林毓秀之地才會長的出這么清高的竹子吧。
? ? 在不斷離鄉的腳程里,在追求知識的困厄內,體會人生的淚水中,隱喻于格言的人生道理,不知不覺變成鞭策成長的另一條動脈。每次旅行完畢,我總是會寫一些記錄性的文字,我相信,文字的力量比一張簡單的照片來的更持久綿遠。
? ? ? 希望多年后依舊熱血噴張,依舊喜樂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