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讀了一本林耀華先生寫的《金翼》,對這本社會學的著作感受頗多。
這本書讀起來很流暢,一天的時間就可以讀完。里面沒有復雜的理論構建,全然都是的紀實的故事描寫。故事記述的是中國上個世紀初福建省湖口鎮附近一個叫黃村的地方的兩個家族的興衰史。故事的主人公叫黃東林,他并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在年輕的時候通過個人的努力和機智與自己的姐夫張芬洲在湖口鎮開辦店鋪,從農民轉變為商人。他家(黃家)和張家就是我所說的兩個家族。
在黃東林的一生當中經歷了許許多多的風風雨雨,如果將他們家的故事拍成電視劇,其戲劇性絕對不會亞于《闖關東》、《大染坊》或者《大宅門》這些電視劇。
其實本文的主線是黃東林一家,而張芬洲一家似乎更多是出于對比的需要而被記錄的。如果要理一個邏輯性的思路來說明黃家(或者張家)的話,我們可以這樣來看:首先我們可以這樣來分,家族內部的關系與家族與外界的關系。其中家族內部的關系又可以分為兩種關系,血親關系和利益關系;而與外界的關系就比較復雜,其一是黃家與黃村其他的家族之家的關系,這里的主要瓜葛來自土地;另外是黃家和與黃東林有著商業上瓜葛的家族的關系。隨著黃氏經濟集團的擴張,他們則又觸及到了社會中的各種集團,其中包括官、商、軍、匪、教育界等等,這里的關系比較復雜,但是利益關系應該是分析的起點。
這些關系并非完全各自獨立,只要條件成熟關系之間,還是可以相互影響的。
在本文中我們來看一看黃家內部的關系,黃東林由于在鎮上經商,所以很早就和兄弟黃東明分家,但是黃東明的死使得東林不得不將自己的侄子和嫂子收留,所以黃家就又合了起來。這在起初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但是隨著黃東林的侄子大哥和二哥的個人實力的增強,家庭內部漸漸起了摩擦,最初的起因在于黃東林將自己的長子三哥和小兒子小哥送去西式的教會學院上學,大哥那個時候已經挑起了農村家中的大梁,他認為黃東林這是在使用家族的錢送自己的兒子上學。根據林先生的記述,這個矛盾是黃家之后的其他矛盾的一個起源,而隨后這些矛盾逐漸的明朗化。大哥認為自己是在他人的屋檐下過活,而黃東林是想建立一個完整而強盛的名門望族,顯然兩個人的想法存在分歧。事實上這只是其中的矛盾之一,林先生進行了更加精細的記錄,比如大哥二哥與四哥五哥他們堂兄弟之間的矛盾。我們會發現兩家之間的矛盾幾乎是全方位的,而可見的爭端則可以落實到土地、家族存款和商鋪股份三個層面。當然,我們不可忽視一些心理層面的問題,或許大哥一直就有低人一等的恥辱感以及寄人籬下的危機感。這些矛盾最終發展到使得兩家人的家族關系幾乎徹底決裂的地步,但是幸運的是大哥最終并沒有離開他的叔叔,原因是我后面想要提到的。我們所說的決裂,表現在大哥在分家的過程中對東林不依不饒,一個事項是對祭祖那塊土地的搶奪;第二個事項是對于家族本錢的分配,因為大哥認為東林動用了家族資金供自己的兒子上學所以要多分一些;第三個事項是店鋪的股份,由于東林認為店鋪是自己一手白手起家與張芬洲一起干起來的,所以要多分一些,這一點又引起了大哥的不滿。
在這些事件中有兩點需要分析。其一,在書中所討論的家族文化中,“愛有等差,親疏有別”這一點是非常明顯的,雖然東明的遺孤和東林是屬于一個大的家族,但是兩者又分別有著自己的核心家庭,我們需要分析是什么使得這樣的一個大家族聚合在一起?又是什么使得這個大的家族離心離德的?我認為在家族當中有這幾個關系比較重要:一是直系中最親密的親屬關系(父母與子女、夫妻);二是家族掌權者(通常來說是長輩)和家族成員的關系;三是在生活上走的比較近的有這朋友成分的親屬關系。這幾個關系之所以比較重要,是因為這幾個關系受利益的影響并不是很大,第一和第三是因為親情的作用,而第二則是由于威懾力,但是這種威懾力比起前兩者來,也還是要依存于利益關系。一般而言,旁系親屬關系是比較不穩定的,之所以大哥和東林的關系得以維持,祖母也就是家族的最年長的潘氏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實際上對于那些平時關系并不親近的旁系親屬的幫扶并不是出于血親的天然反應,而是出于道義,如果維持兩個親屬之間關系的關鍵人物沒有起到應有的維持的作用——比如一個皇帝總也維持不好兒子之間的關系——或者去世,則這兩個人之間的關系似乎就很難維持,特別是在兩人存在利益紛爭的時候——比如爭權的皇子們,這一點在黃東林和他的侄兒大哥身上也體現的比較明顯,由于黃家的實際家長已經是東林,祖母潘氏已經無法控制東明與東林兩家的分歧,所以和諧的親屬關系也就很難再維持下去。平時的積怨的不良影響甚至會被放大,但是這樣的一個家族最后之所以沒有走向徹底的敗落,就是因為“文房”(東林家)和“武房(東明遺孤)”最終在經濟上沒有分離,事實上大哥曾經攛掇張芬洲的兒子張茂衡與另外一個外人方楊在外面合作開店,但是由于大哥與方楊不和又將資金撤回了黃家的店鋪,方才避免了黃家資本的分裂。我發現在這個故事中(林先生也是這么看的),除了親密的親屬關系比如夫妻父子等之外,其他的旁系或直系關系都需要一些紐帶來維持,但是一旦這些紐帶不夠強力或者消失,則這些關系就很難維持,反而倒是家族中的共同利益比如家族企業起到了一個比較穩定的維持關系作用,因為家族企業是一個經濟活體,任何一點變動都會導致一個兩敗俱傷的結局,這是因為有著來自外來的壓力。當然如果當事人之一不夠理性,比如大哥,依然會導致分裂的結局。
第二點,或許不太重要,但是值得指出。即在親屬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有一些外人就有機會介入到這個家族爭端中來,并且有機會漁翁得利,比方說方楊,他后來騙走了張茂衡所有的企業資金。這都是起源于大哥和東林在股份問題上的分歧,大哥之所以沒有被騙只是他比較警覺而已。
綜合以上兩點,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家族的血親關系和利益關系實際上是處于某種博弈狀態,而在這個利益共同體內部發生矛盾的時候,由于親疏有別的這種觀念的存在,血親關系依然難以阻止家族的分裂,如果切實的發生了利益矛盾,很有可能相互視如死敵,此時別有所圖的外人反而有機可趁。
家族制度中的血親關系似乎無法抵制利益分歧帶來的不良影響,反倒是家族企業中的利益依存關系,能夠使得一個家族不至于四分五裂,雖然這種聚合已經成為簡單的利益關系。
林先生認為,一個家族體系會隨著多種因素的“變遷”而發生變化,“第一,物質環境的變遷使適應于它的技術變遷,結果帶來了這個體系內人際關系的變遷?!保弧暗诙捎谝环N技術上的原因所產生的技術上的變遷,也會導致人們日常關系的變遷。”;“第三,人物及班底的變換也會促使人際關系變遷。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交往方式和不同的適應能力。”;“第四,一個體系之外的因素的改變也會促使這一體系之中成員關系的變遷,并波及這一體系的所有人員。”
我個人的觀點是,此處倒也不必給出一個具有普遍性的結論。我們只需知道,在當時中國的那種變更的情境下,一些具體的因素對于這個家族產生了什么影響,就可以得出很多有趣的結論了。
比如輪船運輸這一新技術對黃家的影響;比如中國的政權變更對黃家的影響等等。但是這些因素都不能直接影響血親關系,它們對家族中的人際關系的影響都要通過利益關系來展開。如果一個家族的人際關系隨著這些因素的變化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是不是可以說明,利益關系的變更對于這種結構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呢?反過來,如果人際關系結構如果沒有發生大的變更,又說明了什么?另外,這些變更是否觸及到了一些本質性的層面?比如等差親疏的關系結構?如果我們說血親關系和利益關系是家族關系中的一體兩面,那么這兩者的結構可塑性的特征又是什么樣的呢?
讓我們來看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東林的長子三哥由于自身努力以及其岳父的關照,得以有機會出國深造。當他回國之后,以他為核心發生了許多爭端,首先大哥與二哥的分家問題遲遲沒有解決妥當,這使得他們兄弟二人的家庭反目成仇許多年,大打出手的事情也不在少數。他們認為三哥是一個有權威的人,林先生的解釋是這種權威的依據是三哥是全黃村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人,可惜三哥沒有能力解決他們的爭端問題,原因在于三哥雖然懂得一些律法,而且是有理性的人,但是解決大哥二哥這樣的沒有評判標準的家務事卻無法依靠這些知識。另一件事則是小哥與三嫂之間的矛盾,三嫂與三哥屬于自由戀愛,本人是一個牧師的女兒,受過高等教育,但是他對農村的親戚卻存在成見,小哥曾在三哥家住過一段時間,但是遭到了嫂子的歧視。這讓小哥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創傷,當三哥回到家之時,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三哥身上,小哥也借機將自己的苦水當眾倒出。許多這樣的事情使得三哥難以應付,最終只好躲到城里去方才作罷。
為什么三哥一回國就成為了家族中各種矛盾的中心呢?我的解釋是,三哥雖然是去美國受高等教育,但是村子的里的絕大多數人對這一點都沒有明確的概念,在他們眼里三哥就如同金榜高中一般,這在中國意味著光明的政治前途和經濟前途,其地位和成就已經遠遠的超越他的父親。在以往,他的父親是金翼之家中的統治者,然而已經漸漸的喪失了對“武房”的控制力,或者說他的權威已經不受大哥和二哥的認可了,原因我在前面已經說過,一是他們之間的紐帶已然無法維持他們之間的關系,二是大哥認為他的個人實力已經足以使得他另立門戶??墒菫槭裁创蟾绾投鐣コ姓J三哥的權威呢(他們認為三哥的回國意味著他們解決分家問題的時候到了)?原因不在于三哥的知識,而在于他在政治上合經濟上的實力(雖然這只是假象),像這樣的紛爭根本就沒有一個可以評判的標準,雙方根本就沒有對話和共識的基礎,如果他們要解決爭端,那就只能去找一個比他們兩個更強有力的權威來迫使他們服從一些分配??蓡栴}是三哥并不是這樣的一個人物,所以他也解決不了他們的問題。而小哥的問題,也是一個紐帶的問題,他和三嫂的矛盾一直被放在心里,而三哥這個紐帶也恰恰成了這個矛盾爆發的契機。
我們可以看到三哥的留學經歷為他制造了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幻象,改變了他在家族中的地位,但是家族中這種“紐帶”的作用機理卻并沒有改變。如果說東林的威懾力來源中一部分來自于輩分,而另一部分來自于實力的話,則三哥的威懾力就全然來自于實力。
然而這樣的一種“紐帶”的作用機理的改變可能并非一代人兩代人的事情,除非作為這種文化的具體載體的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習慣發生巨大的改變,這種機理才有可能發生改變。
比如說三哥雖然沒有能夠脫離整個家族文化的制約,但是他的生活以及和大哥二哥的生活完全不一樣了,首先說他的婚姻,完全是自由戀愛的結果,東林作為一個開明的家長并沒有干涉他。其實在東林年輕的時候,他的婚姻也幾乎是自己做主的,只不過沒有經過戀愛的過程,這得益于家族對他的能力的認可,可見在那個時代,只要個人的能力足以得到家族的認可,他還是有可能自己為自己選擇妻子的,當然也可能這只是黃村的情況。而對三哥來說,其實他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完全擺脫了中國的那種家族式的各種習俗(他和他的受過西式教育的妻子獨自在城里過著核心家庭的生活),他只需要在一些必要的時候回歸習俗就行了。我不知道像這種改變(由四世同堂變為核心家庭)是否會在某一天導致協助個人主義對抗血親傳統,但這是切切實實被改變了的東西。當然,另外的一種理論也是存在,即雖然人們的習慣已經大不同于以前,但是這種血親文化卻依然被保持在人們現有的生活當中,這意味著文化融合是一種更加復雜的情況。
最后提一點,表面上看起來林耀華先生在這本書中只是進行一種切實的個案記錄,但是他的記錄方式實際上是與他在最后一章所提出的那種普遍化的理論解釋是一致的,所以這種記錄當中處處充斥著邏輯的印記,也正是從這一點說起,這本書才不能被說成是一本文學著作,它是一本標準的科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