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背馳與轉折
事情源自于與朋友的一次討論:在本級別當下確定的背馳點,后續是否一定走出至少三段連續有重疊的次級別走勢類型?問題再簡化一下就是:背馳是否等于轉折?
纏論的三類買賣點歸根結底都是不同級別的第一類買賣點,而買點與賣點只是所處位置不同,所以后文均以下跌趨勢的背馳和轉折為例,提到走勢、背馳、轉折等,均以同級別為例。
在只能做多的A股市場,因為走勢終完美,一個下跌趨勢完成后只能轉化為盤整或上漲趨勢,所以這個下跌趨勢的轉折點就是最好的介入點位,也就是第一類買點。而因為一個走勢類型必然至少有一個中樞,所以在一買之后必然有至少三段相互重疊的次級別走勢類型出現。下跌趨勢的結束,除了小轉大(小級別背馳引發大級別轉折)之外,就是背馳。只要當下確認背馳,就找到了市場最安全的港灣。纏師提到的“不測而測”就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
這是整個纏論邏輯推導的起點,也是整個纏中說禪炒股票理論的基礎。
但問題在于,還有一個“走勢不可預測”的原則。
而在任何一個走勢的當下,無論前面是盤整還是趨勢,都有一個兩難的問題:究竟是繼續延續還是改變。例如,原來是在一個趨勢中,該趨勢是否延續還是改變成相反的趨勢或盤整,這樣的問題在當下的層次上永遠是“不患”的,無位次的。任何宣稱自己能解決這個兩難問題的,就如同在地球上宣稱自己不受地球引力影響一樣無效,這是任何面對技術圖形的人都必須時刻牢記的。《教你炒股票17:走勢終完美》
走勢不可預測,意味著在當下任意走勢的任意點位,都不能預測以后的走勢會出現什么形態。在當下判斷的背馳點,就不能預測后續走勢一定會轉折。只有當后續至少連續三段相互重疊的次級別走勢類型返回下跌趨勢的最后一個中樞,也就是最少形成一個中樞后,才可以確認前面的轉折點成立。也就是說,背馳不是當下確定的,而是由后續的走勢來確認的。
暫且拋開背馳的復雜定義和有爭論的細節部分,單獨以背馳來說,假設走勢符合所有背馳的條件,如下圖,a點是否可以當下確認必然會轉折?
甚至可以更進一步,如果a點之后第一段次級別走勢類型返回下跌趨勢最后一個中樞時,可以在b點出現時判斷a點就是轉折點了嗎?
如果答案是能,就違反了走勢不可預測這一原則。根據走勢不可預測這一原則,走勢是可以走出任意圖形的。比如下圖:
如果承認背馳后必然會有轉折,就違反了走勢不可預測的原則,這意味著纏論變成了可以預測未來走勢的“神論”。如果承認走勢不可預測,那背馳后就不一定轉折,整個纏論大廈就會轟然崩塌。
這是不是說明纏論是馬后炮理論,又或者是纏論自相矛盾呢?
其實不是。這是屬于標準的思維錯誤。纏論的思維模式不是這樣的。
首先,纏論的邏輯推導過程中出現的“必然”、“百分百”這一類的詞匯,并不是說走勢必須按照纏論的各種定理定律走,而是指整個推導過程中沒有出現邏輯錯誤,以及完全分類沒有漏偏。只要沒有這兩種錯誤,就可以視為理論上的“絕對性”。
邏輯推導,都有一定的先決條件,如同數學中不證自明的公理,或者未曾說明而默認的前提條件。
當在纏論的邏輯推導過程中出現轉折這個詞,就意味著在這個轉折點之后一定會出現至少連續三段相互重疊的次級別走勢類型。如果沒有呢?很簡單,那就不是轉折了。
同理,當出現背馳這個詞的時候,就意味著背馳之后一定會出現轉折。如果沒有轉折呢?很簡單,那就不是背馳了。
如果是這樣,那纏論是不是循環論證?研究背馳還有什么用?
因為纏論真正的思維是這樣的:
因此,市場中的任何喜好,都是把你引入迷途的陷阱,必須逐一看破,進而洗心革面,才能在市場上生存。《教你炒股票3:你的喜好,你的死亡陷阱!》
學習纏論,要洗去什么心?革掉什么面?
至于交易后面的任何因數,如果假定其中一種或幾種決定了交易的價格,無論這種因數是基本面、心理面、技術面、政治面還是什么,都是典型的上帝式思維,都是無聊勾當。
以前所有市場理論的誤區都在于去探討決定價格的交易后面的因數,交易是人類的行為,沒什么可探討的,人類就像瘋子一樣,其行為即使可探討,在交易層面也變得沒什么可探討的。所有企圖解釋交易動機、行為的理論都是沒有交易價值的,不管人類的交易有什么理由,只要交易就產生價格,就有價格的軌跡,這就足夠了。站在純交易的角度,唯一值得數學化探討的就是這軌跡,其他的研究都是誤區,對交易毫無意義。《教你炒股票30:纏中說禪理論的絕對性》
學習纏論,首先要廢掉的就是“決定論”思維,總以為價格的背后有某種確定性因素,總想著“因為……所以必然……”這種思維誤區。
對背馳與轉折,還是要從纏論的看家本領“完全分類”來分析。
走勢不可預測,所以在任意走勢的當下任意點位,只會面臨轉折或不轉折這兩種情況。如果走勢不轉折,就不會影響操作,繼續持股或持幣。
如果走勢轉折,因為不能預測走勢,所以這個轉折點其實不能當下確定,需要由后續的走勢走出來之后才能回頭確認那個點是否轉折。也不能等待后續走勢走出來才去操作,因為走勢隨時都會再次轉折,等后續走勢確認那個轉折點的時候已經無法操作了。
那么只剩下一個選擇:對這個轉折點之前出現的走勢進行分析,以此為依據判斷當下是否要操作。
對于走勢來說,可以分成形態和力度兩個可以分析的對象。整個纏論洋洋灑灑,研究的無非就是這兩個東西。
從形態上來說,因為已經確定了要參與的轉折點一定是一個下跌趨勢的轉折點,所以已經固定到“下跌趨勢”這一種形態,沒有其它選擇。
剩下的就是力度問題。對于一個下跌趨勢來說,力度上進行分類,無非就是變大、變小、不變這三種。如果力度是變大的,后續有可能繼續變大直至無窮(雖然并不會),就無法確定那個變大過程的結束點。力度不變同理,無法判斷“力度不變”是否當下結束。這兩種情況統稱為“小轉大”(如果有不同意見,以我說的為準)。只有力度變小這一種情況,因為無法無限變小,所以可以通過區間套的方式追蹤那個極限的點位。只有這種分類,纏論才稱之為“背馳”。
注意:這里說的是,在當下這個點是“轉折點“的情況下,對該點之前的走勢進行分析的分類。如果當下這個點不是轉折點呢?這個分析就完全無效了。也就是說,即使發生了力度變小這種事情,也不是背馳。
所以,真正的邏輯關系是:任意走勢的當下任意點位----不能判斷當下是否轉折----如果不是轉折點,沒有分析意義----如果是轉折點----小轉大的分類無法判斷----能當下判斷的只有力度變小這一種分類---- 對該分類命名為背馳。
如下圖:
也就是說,纏論研究的背馳,只是走勢的某種特殊“現象”。這句話的反面意思就是,當發現一個下跌趨勢力度變小的時候,有可能是背馳,也有可能不是背馳。背馳,后面走勢一定會發生轉折,因為背馳是根據轉折的分類來命名的;不背馳,后面的走勢卻不一定轉折或不轉折。
也許這就是“背了又背”的理論來源吧。但實際上,背了又背這種情況,總是可以通過重新分解組合的方式來解決,比如重新確定中樞或走勢的級別等等。從這種角度來說,纏論的不同分解組合才是真正的“屠龍刀”。這一點以后再詳細說。
實際上,在原文中并沒有給出背馳的精確定義和證明過程。
至於背馳的問題,背馳就一定轉折,這可以嚴格地證明。沒有什么循環的,因為背馳,所以不可能產生走勢的延伸,就這么簡單。至於為什么,該證明是怎樣的,現在還不能說。這個證明用到很高深的數學工具,一般人暫時只需要知道結果就可以。
背馳也是有精確定義的,但精確定義對一般人來說也沒意義,需要用到測度論里很多的知識,用 MACD來輔助判斷,效果至少 95%以上,已經足夠好了,對於一般人來說,沒必要再去探討具體的定義。
第二個問題:精確的背馳定義已經相關證明,必須用到測度論里的很多知識,一般人只需接受結論就可以。用 MACD 判斷就足夠了。纏中說禪 20070212
我百度過測度論,只能說每個字我都認識,連在一起實在不知道什么意思。所以我干脆放棄了自己去證明的念頭,只把背馳當做纏師發現的一種“現象”來處理。
背馳的研究還牽扯到其它問題:
學過數學分析的,都應該對區間套定理有印象。這種從大級別往下精確找大級別買點的方法,和區間套是一個道理。以萬科為例子,季度圖上的第三段,在月線上,可以找到針對月線最后中樞的背馳段,而這背馳段,一定在季度線的背馳段里,而且區間比之小,把這個過程從月線延伸到周線、日線、30分鐘、5分鐘、1分鐘,甚至是每筆成交,這區間不斷縮小,在理論上,甚至可以達到這樣一種情況,就是明確指出,就這一筆是萬科歷史底部的最后一筆成交,這成交完成意味著萬科一個歷史性底部的形成與時代的開始。當然,這只是最理想的情況,因為這些級別不是無限下去的,因此,理論上并不能去證明就是一個如極限一樣的點狀情況的出現,但用這種方法去確認一個十分精確的歷史底部區間,是不難的。
?
推而廣之,可以證明纏中說禪精確大轉折點尋找程序定理:某大級別的轉折點,可以通過不同級別背馳段的逐級收縮范圍而確定。換言之,某大級別的轉折點,先找到其背馳段,然后在次級別圖里,找出相應背馳段在次級別里的背馳段,將該過程反復進行下去,直到最低級別,相應的轉折點就在該級別背馳段確定的范圍內。如果這個最低級別是可以達到每筆成交的,理論上,大級別的轉折點,可以精確到筆的背馳上,甚至就是唯一的一筆。(當本ID十幾年前發現這個定理時,有一個壞毛病,總是希望在實際操作上也精確到筆,因此還發明了其他古怪的看盤方法,不過這些其實都意義不大,1分鐘的背馳段,一般就是以分鐘計算的事情,對于大級別的轉折點,已經足夠精確了,對大資金,基本沒什么用處。)
《教你炒股票27:盤整背馳與歷史性底部》
這段話,一般人關注的可能是區間套下去“能夠”找到那個精確的轉折點,卻忽視了那個最精確的點其實是在最低級別的那“筆”交易上。如果不能精確到最后那一筆交易----實際上,我們基本不可能做到這樣的精度----那就依然存在不夠精確的風險。
在標準的趨勢中,不可能。大級別進入背馳段,然后級別逐步向下進入,這是最標準的狀態。除非出現突發事件,使得小級別突然破裂。---纏中說禪20070215
注意!這種情況包括進入背馳段的情況,例如,一個 30 分鐘的走勢類型,在 30 分鐘級別進入背馳段,當然,這個背馳段并不一定就演化成背馳,因為,小級別的延伸足以使得大級別最終擺脫背馳,這與當下的走勢判斷相關。《教你炒股票43:有關背馳的補習課》
如果出現小級別的延伸最終引發大級別背馳失敗,這屬于正常情況。
例如,一個日線級別被判斷進入背弛段,由于某種當下的絕對突發事件,例如突然有人無意按錯鍵又給日本捎去一千幾百顆原子彈,使得小級別產生突發性結構破裂最終影響到大級別的結構,這時候,整個的判斷,就建立在一個新的走勢基礎上了,而往往這時,實際的交易并沒有發生,除非你運氣忒好,你剛按買入,那原子彈就飛起來了。《教你炒股票30:纏中說禪理論的絕對性》
而這種情況大概就屬于前面說的力度雖然變小,但未必發生轉折的情況吧。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MACD的失效問題。
好像很難啊。。。那么要用樓主的“趨勢平均力度”這個指標的必要條件就是:1.首先要用MACD,2.自己制作一個指標。可是定義都沒理解怎么做指標嗎?能換一種表達方式重新解釋一下定義嗎?
==
不對,MACD就可以了,一般人沒必要用本ID那個指標,那東西是精確,但用起來很麻煩,還要自己編指標,一般人根本弄不來,還不如直接用MACD,準確率差點,但只要結合好中樞、背馳,95%以上是一點問題沒有的。這就足夠了。纏中說禪2007-02-06
這句話的另一個意思就是還有5%的情況是用MACD無法判斷的。
綜上所述:
請把背馳段與背馳搞明白,能延續的只能是背馳段,背馳段的延續,最終有可能導致背馳段的失效。所謂的背馳,可以說就是成功了的背馳段,既然成功了,就不存在延續的問題。纏中說禪20070716
背馳,是成功了的背馳段。既然成功了,就不存在延續的問題,走勢就轉折了。沒成功的,只能叫背馳段,而不是背馳。
這么說來,背馳就是一種概率或者隨機的東西了?
當然不是。學習纏論的第二步就是要廢掉“隨機論”或者“概率論”的思維誤區。
那么,價格是隨機的嗎?這又是一個上帝式的臆測。決定論和隨機論,其背后的基礎都是一個永恒因數論,一個永恒模式論,也就是,價格行為被某種神秘的理論所永恒模式化。無論這種模式是決定還是隨機,這種假設的荒謬性是一樣。交易,只來自現實,因此,價格是被現實的交易所決定的,相應,上面的顧慮就可以擴充為:交易是現實的行為,交易以時間的不可逆為前提完全等價地反映在價格軌跡上。《教你炒股票30:纏中說禪理論的絕對性》
隨機論和概率論,我都籠統地歸到“不可知論”里。
概率論是指把未來走勢視為一種概率,然后選擇其中概率最大的模式。與之類似的,還有“黑天鵝”事件,可以看做概率極小極小,小到幾乎為零。但在纏論里,不關心概率的問題。某件事情在未來是否發生,不管是大概率還是小概率,一旦發生就是百分之百,沒有發生就是百分之零。發生或者不發生這件事,后果只有兩種:對價格產生影響或沒有產生影響。纏論只針對當下的價格以及價格在時間軌跡上形成的走勢進行完全分類,對完全分類后的每種后果進行相應的處理。
隨機論就是上面提到的“走勢不可預測”。如果單純考慮走勢不可預測,那未來的走勢就處于隨機狀態,可能這樣,也可能那樣,猶如薛定諤的貓,可能死,可能活,可能不死不活,可能也死也活,只有在箱子掀開的那一瞬間才確定(不懂量子理論,只是拿來做個比喻)。當下的操作就猶如無根的野草,沒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地方,跟賭博毫無二致。至于盈利,那就完全憑運氣、靠上天搭救,人的參與和存在變得毫無意義。
那么,為什么纏論還要去研究背馳,并把背馳作為重中之重,甚至是唯一的一條路呢?
這就是纏論的獨特之處,也是纏論有別于其它理論的精妙之處。
但這個兩難的“不患“,在“所有級別的走勢都能分解成趨勢與盤整”的“不患”下,又成了其“患”,就因此可以位次(該問題的理解,可以參考本ID關于《論語》相關章節的解釋)。正因為當下的走勢是兩難的,也就是在不完美到完美的動態過程中,這就構成了其“不患”而位次的基礎。《教你炒股票17:走勢終完美》
走勢不可預測是“不患”的,卻因為存在了一種叫做“背馳”的東西,這個“不患”的舞臺,就有了可以“患”的余地,也就有了人參與和存在的意義。
盡管當下無法確認是否轉折,但存在某種情況,會使得轉折之前的走勢呈現出背馳這種形態。所以,在這個充滿了危險的市場,就有了唯一可以依賴的避風港。
對走勢來說,背馳是真實存在的,這是走勢呈現出某種狀態時的自有屬性。但對操作者來說,看到的背馳不一定是真正的背馳,判斷的依據(如MACD)也未必可靠。問題不在于背馳是否可以當下確認,而是在于除了背馳我們別無選擇。作為真實存在的背馳發生的時候,走勢一定會轉折,如果能夠在當下介入,就是最安全、也是利潤最大的介入點。拋開所有不是背馳的走勢,只操作背馳的那個點位,這就是三類買賣點的意義所在。
就是因為這是市場風浪中唯一安全的港灣,港灣有時候也會有臺風,但不能因為有時候有臺風就不要港灣了。《教你炒股票13:不帶套的操作不是好操作》
市場的風險是絕對的,安全是相對的。在絕對風險中,尋找相對安全的地方,就是研究背馳的意義。盡管表象的背馳依然有一定的風險,但除此之外,安全更無處可尋。在這個相對安全之中,技術精度、結構分析、力度判斷等等也就有了意義,人與人之間的比較也成為可能,投機也就最終變成比的是人格和修養。纏論的大廈由此開始矗立。
也許這才是“帶套”的真正含義。
結束了嗎?還沒有。
再進一步,還有個有趣的話題。
背馳沒有辦法保證百分百確認,那么我們靠什么在這個市場賺錢呢?
很簡單啊,判斷對了的盈利超過判斷錯了的虧損就賺錢了,反過來就賠錢了。可是,這跟纏論又有什么關系呢?
你看,其實賺不賺錢跟學不學纏論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系。如果你能做到盈利大于虧損,你用其它理論或者自創理論也能賺錢,你用某些纏論的邊邊角角也能賺錢。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學多少年纏論也無能無力了。
所以,纏論學習的重點,除了判斷的精度,還有一個如何保證盈利比虧損多的問題。這就屬于纏論的另一個范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