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讀書筆記是根據采銅大神《精進》一書的第7章:“每一個成功者,都是唯一的”整理而來。
回想這兩個周以來,我磕磕絆絆地讀完這本書,并且堅持一個章節輸出一篇總結。現在,在采銅的文字指引下,我穿過了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和成功的迷 霧,開始學會思考與大眾流行、與一直以來所受的教育內容不一樣的東西。
想的多做得少,人們很容易陷入迷茫。恰好這一章“成功者”與前一章節的“努力是一種才能”相得益彰,不僅為我潑了一臉冷水讓我保持清醒地前進,更為我指明前進的方向和策略。
成功者,是主動的探索者
歷經了九年義務教育、三年高中精進與四年大學的輕松放縱,很多年輕人一踏上社會就顯得無所適從。在以考試分數為衡量指標的校園里,一切的學習,似乎都是被動地學習,為了分數為了名詞為了考上高等學府而學。但是社會則不一樣,復雜多變的形勢、不確定未來的迷茫,還有未曾料到的挑戰、問題與各種麻煩都會接踵而來,為剛剛走出象牙塔的伙伴們帶來難以忘懷的挫敗感與無所適從感。
這時候,采銅就建議了:“無論在大學,還是在社會上。我們都要學會轉變自己的角色,讓自己從學習者變成探索者,積極主動去探索和發現知識的開闊和深邃的世界。”
不僅主動探索,更要主動試錯。想想看,如果你明明知道前面是一個深坑,你還會有勇氣往下跳嗎?易仁永澄老師也是這樣教導我們的,“你掉過的坑就是你的護城河”,要勇于試錯,在試錯不足的過程中,我們往往能發現成功帶給不了我們的寶貴資源和財富。
當然,不斷試錯,也要避免不斷地在同一個錯誤上連續犯錯。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特別推崇一種“反饋分析法”,就是做一個選擇的同時,寫下自己期望的結果。若干個月之后,再用實際結果與期望結果對照。據說通過這種方法,我們能發現自己的優勢,同時也可以確定自己不具有優勢以及不能涉足的領域。
突然感覺這種反饋分析法和復盤的方法蠻像的。最重要的一點是,這種靈活的反饋機制,能隨時監控我們自己的行為和優勢,為我們下一次做決策、“不貳過”提供靠譜的指導。
成功者,以創新為目標
易仁永澄老師在每次講課的時候,都會提到目的和目標。其中目標分為6種:知曉、理解、使用、應用、評估、創新。任何一件事情上,我們制定的目標不同,投入的精力和時間就不同,從而得到的成果也不相同。
之所以將“創新”放在目標的終極層次,是因為創新需要在不斷地刻意訓練、不斷地精深鉆研、不斷地打破過往的知識體系并結合當下體系創建新的體系,才能夠做到。
在采銅的這本書中,他也認為,成功者應該以“創新”為目標。在學校里,大學生應該以撰寫研究論文、進行發明創造、設計和創制產品為主導目標。在他看來,以創造為目標不僅可以促使我們對知識的深層掌握,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施展自己的潛能,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沒錯,創新能讓我們開創出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獨特的路,研發出新的產品和理論,這才是成功者應該努力的方向。所以,我們應該學會定期審視自己的所知和未知,能評估自己所學知識的價值,特別是在實踐領域中的價值,并且避免讓自己所有的知識變得沒有實用價值。
這句話堅持戳到我痛點了。回想起我們從小學到高中到大學,學過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最后都變得百無一用無法對自己產生有效的價值,這是可嘆可惜。
成功者,打通現實與理論
《精進》一書的標題是: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這個問句雖然貫穿在時間、選擇、思維、學習等方面,但是在最后一章中,采銅大神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在現實世界中思考理論問題,在理論世界中思考現實問題。
聽起來超級繞,所以采銅給出了解釋。在現實世界中思考理論問題,可以讓我們比其他的實踐者思考得更加深刻和系統,然后又反過來助益我們對現實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在理論世界中思考現實問題,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理論的適應范圍和界限,然后又反過來優化和完善我們的理論。更重要的是,這種思考的過程,逼促我們去建立理論和現實之間的聯結。
舉個簡單的小栗子。比如我最近在上永澄老師的各種訓練營和頂級課程。當老師講到最本質的知識概念的時候,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把本質概念和我的實際生活中打通。比如上面提到的課程6大目標,知曉、理解、使用、應用、評估、創新,我曾經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專門以Photoshop的操作為例打通這6個目標的理解。那時候我就發現,如何將理論和實際生活中聯系起來,不僅有助于我們消化理解這些概念,更容易將這些知識轉變成我們自己的知識,從而存在腦海里,由工作記憶變成長期記憶。
最最重要的是,每一個人的現實生活都是獨一無二的。當相同的理論知識,遇上獨一無二的現實生活,在主人的不斷思考與聯結下,又能散發出什么樣獨一無二的火花呢?這就是成功者的精進思考之路啊。所以在任職訓練營的助教時,我就特別鼓勵學員不要單純地摘抄筆記,要學會將課程的知識點與自己的實際生活中產生聯系與共鳴,進而引發思考,這種思考才是課程的最具精華的價值所在。我相信,只要每個人都堅持這樣思考與輸出,總有一天能做到“源于課程而高于課程”的深度和程度。
成功者,無可復制
“只有獨一無二,才能不可取代”。講真,在書上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猶如打了雞血一樣興奮。因為我知道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也不例外。
正如作者所言:獨特會讓你更容易被發現、更容易被牢記,更加地不可替代。更重要的是,獨特意味著你的形象、個性、知識、經驗、經歷中的一項或者幾項是別人無法復制、無法模仿的,意味著你為這個多元的世界又增加了一種新的可能性和價值。
仔細揣摩這句話的意思,不禁讓人熱淚盈眶。這個世界上,大家都特別講究“和”,不一樣的性格和思想,就很容易招致異樣的眼光,謂之“違和”。但是縱觀古今中外很多大家,真的有很多人有自己獨特的愛好和興趣~滕王閣序就有云:“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竹林七賢的另類,李廣的用兵神武,都是那個時代獨一無二的成功者。再看國外,貝多芬在聽力損失的情況下,傾情演繹命運交響曲等一系列音樂,誰能說他不是成功者呢?
采銅說“讓自己變得獨特是通向成功的必要條件”。這不僅是希望我們能形成自己獨特的優勢并且將這樣的優勢演變為核心的競爭力,更是希望我們做好自己,不必為了迎合社會主流而去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在我看來,這同樣也是打破很多人自卑的魔咒。有人說“這是最好的時代,這也是最壞的時代”。在這樣能人輩出、喧囂頻繁的時代里,我們身邊聚集太多大神與頗具才能的人。于是,很多伙伴(包括我)就開始形成對比,自慚形穢。采銅的一番“獨特”的言論,讓我從自卑中警醒,避開了追求他人和社會認同的陷阱,勇敢地去走出一條因獨特而成功的道路。
永澄老師說:“相信當下的你已經做到了最好的自己”。恩,沒錯,我覺得是這樣的,我的過往決定了我是一個獨特的人,這個世界上再沒有一個和我一樣的果果,我正在找到一條別人都還沒有走過的路,并且想努力把這條路走完。
一起加油!做一個獨特的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