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公元1060年,天色已晚,月影朦朦。
按照大宋當時的制度,子時之后宮門緊閉,任何人不準出入。
但就在此時,一輛馬車徑直來到宮門之外。
誰這么大膽?士兵們剛要上前訓斥。
車上走下一名哭泣著的女子,守衛(wèi)們當場驚呆。
來人正是福康公主,當今皇帝宋仁宗的長女。
可這位公主不是已經(jīng)出嫁了么,此番夜闖皇宮,究竟為的什么?
02
宋仁宗得知女兒深夜回宮,就知道一定是出事兒了。
福康公主見到親爹,放聲大哭起來。
原來,女兒和駙馬吵架了。
三年前,福康公主下嫁李瑋。
這位公主出生那年,宋仁宗已經(jīng)快二十八歲了,又是長女,對她格外疼愛。
選的駙馬自然不是一般人,是宋仁宗的舅舅李用和的孩子,更是親上加親。
但是,這附馬李瑋往日里喜好書畫,說他欺負公主,宋仁宗多少還是有些不信。
03
可是,聽完公主的哭訴,宋仁宗生氣了。
兩人成婚三年,居然一直沒有同房。
駙馬的生母楊氏老太太,還經(jīng)常找公主的麻煩,此番是因為公主的乳母韓氏實在看不過去,和楊氏大吵一架。
駙馬并沒有向著公主,反過來訓斥了他們二人,這才有了公主深夜回宮。
第二天,宋仁宗將駙馬李瑋貶官一級,責令其滾出京城。
沒想到,這道命令招來了滿朝官員的反對。
04
右正言王陶,借東漢末年曹植醉酒夜闖皇宮的例子,指責公主身為皇室成員,屬于帶頭違抗皇命。
家里吵架后就闖皇宮,要是其他公主和王子也都這樣,可怎么辦?
司馬光更直接,認為駙馬素來待人溫和,一定是公主仗勢欺人在先,身為皇帝偏信女兒的話,會令天下人寒心。
好家伙,這幫老家伙,對于道德綁架真是駕輕就熟。
宋仁宗被他們整的沒詞兒了,收回了詔令。
冷靜下來之后的宋仁宗,覺得大臣們說的很可能也有道理,這駙馬和公主究竟為什么吵起來的呢?
05
一查不要緊,原來福康公主有緋聞!
早年服侍公主的小太監(jiān)們之中,有一個叫梁懷吉的人,與公主年齡相仿,兩人從小玩到大,梁懷吉相貌英俊,頗有才學,與公主的私交很好。
梁懷吉隨公主一同來到駙馬府之后,他很有自知之明,始終恪守禮法,保持著亦仆亦友的關系。
公主婚姻不幸,梁懷吉時常寬慰她,本來就不愿意搭理駙馬的福康公主,更不愿意和丈夫說話了,經(jīng)常與梁懷吉深談到半夜。
楊氏老太太看不慣兒媳婦的做法,這才引發(fā)了一場騷動。
06
其實,福康公主與梁懷吉純屬是“閨蜜”的關系。
可是,隨著那些大臣們的介入,公主的事情鬧得滿城風雨。
那可是長公主,有人考慮過她的名節(jié)嗎?
宋仁宗也是關心女兒,將梁懷吉和乳母韓氏一同趕出了駙馬府,梁懷吉更是被送到了洛陽。
隨后,將公主送回了駙馬府。
皇帝的本意是要讓公主,可以一心和駙馬好好相處,但他也沒有完全理解女兒。
身邊可以交談的人都不在了,本就郁悶的公主和誰訴說呢?
公主從此一病不起。
07
福康公主越病越重,后來發(fā)展為放火燒屋。
她時常半夜驚醒,大喊著梁懷吉的名字。
經(jīng)過御醫(yī)診斷,公主得了失心瘋。
這是心病啊,需要的就是疏導。
宋仁宗派人召回了梁懷吉,準許他們二人見面,但是不可經(jīng)常單獨相處。
梁懷吉也飽受爭議,面對駙馬府上下的辱罵,他為了公主全都忍了下來。
生母苗貴妃心疼女兒,一切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08
苗貴妃派出心腹,監(jiān)視駙馬李瑋的言行,想要挑出毛病來,想找理由讓兩人離婚。
但問題是,這位駙馬往日里就愛畫畫,任何越軌的事情也沒有,根本不給苗貴妃任何把柄。
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心急的苗貴妃向宋仁宗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干脆賜死他吧!
太狠了,宋仁宗堅決不允,但是此事傳到了駙馬府。
李瑋一家嚇壞了,我們離還不行么。
據(jù)《宋史》中載,他的哥哥李璋上奏,“駙馬為人愚拙,不足以承受天恩”。
宋仁宗高興了,駙馬府都開口了,連忙下旨張羅女兒的離婚大事。
但是,他想的太簡單了。
09
沉寂多日的道德綁架高手們,一躍而起。
司馬光認為,公主的婚姻具有表率作用,絕不能兒戲,用皇權干預,實在沒有先例。
駙馬李瑋急了,這都快被逼死了,您老幾位就高抬貴手吧。
言官們又跳了出來,這事不是為了你一個人,我們是為大宋江山爭一個理字。
駙馬,不要屈服,我們支持你!
不用你們支持!
就支持!
…
道德綁架之下,宋仁宗不得不收回了旨意,他只是想讓自己的女兒快樂,可偏偏一點辦法也沒有。
公主再也沒有回過駙馬府,就住在母親的宮中。
10
數(shù)年后,宋仁宗駕崩,福康公主失去了依靠。
宋仁宗無子,帝位傳給了侄子宋英宗,誰成想四年后,宋英宗也駕崩了。
宋神宗趙頊即位,他有心讓苦悶的姑姑,從不幸的婚姻之中解脫出來,不出意外的是,這些言官又冒出來了。
在他們的阻撓之下,公主還是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解脫。
公元1070年,福康公主香消玉殞,年僅三十三歲。
那位梁懷吉,最后也消失在了歷史記載之中。
宋代其實是一個很開放的時期,百姓的婚姻聚散都很自由,尤其是女性甚至有權主動提出解除婚姻。
貴為公主,甚至皇帝,卻沒有辦法擺脫言官們的道德綁架。看來,有時候這口誅筆伐,要狠過明槍亮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