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答陸原靜書【10】
【原文】
來書云:“先生又曰‘照心非動也’,豈以其循理而謂之靜歟?‘妄心亦照也’,豈以其良知未嘗不在于其中,未嘗不明于其中,而視、聽、言、動之不過則者皆天理歟?且既曰妄心,則在妄心可謂之照,而在照心則謂之妄矣。妄與息何異?今假妄之照以續至誠之無息,竊所未明。幸再啟蒙?!?br>
“照心非動”者,以其發于本體明覺之自然,而未嘗有所動也。有所動,即妄矣?!巴囊嗾铡闭?,以其本體明覺之自然者,未嘗不在于其中,但有所動耳。無所動,即照矣。無妄、無照,非以妄為照,以照為妄也。照心為照,妄心為妄,是猶有妄、有照也。有妄有照,則猶二也,二則息矣。無妄無照則不二,不二則不息矣。
[譯文]
陸原靜信中問:
“先生又說:‘照心非動也?!y道是因為它遵循天理而就說它是靜的嗎?‘妄心亦照也?!y道是因為良知不是不在妄心中,不是不明于其中,而人的視聽言動能夠不違背原則的,都是天理嗎?但是既然說是妄心,那么妄心也可說是照,而照心也可稱之為妄了。妄與息有什么不同?現在把妄心之照與至誠無息聯系起來,我還是不明白,請先生再啟發我一下?!?br>
王陽明回信說:
說“照心非動”,因為“照心”起源于本體天然的明覺,不曾有所動。有所動即為妄了。說“妄心亦照”,是因為本體天然的明覺未曾不在妄心中,只是有所動而已。如果無所動就是照心了。說“無妄無照”,并不是把妄看成照,把照看成妄。如果說照心為照,妄心為妄,也就等于說有照心,有妄心。既有照心又有妄心,就依然還是兩個心。如果有兩個心,就會有停息。說“無妄無照”就不是兩個心,不是兩個心,就可以說“不息”了。
[解讀]
這段師生關于“妄心” 與“照心” 的問答錄有點像繞口令,得細細品讀才能弄明白什么意思。
“ 妄心”,是私心雜念,是煩亂的心。“ 照心”,是澄明如鏡的心的本體,物來心照。
陸原靜說,老師稱“妄心亦照也”,那么在妄心中也有照心在,(比如小偷行竊,而恥為人知,說明妄心中良知依然在,所以說妄心中也有照心);反過來也可以說在照心中,也是存有妄心了。接著,陸原靜追問,“妄與息何異?”,這其中的“息”是“至誠無息”中的“息”,“停止”之意,如果陸原靜上一句所說的話成立,那么“妄”和“息”又有什么不同呢?因為“照心”也可以被“妄”所打斷,功夫就有了停息。于是,他自然引出了如下的疑問,現在您用‘妄心有照’來接續‘至誠無息’,是本學生不能理解的,請老師說個明白。
相比起陸原靜的提問,陽明先生的回答還算不上晦澀。
我們還是通過舉例子來解釋陽明先生的回答,為了不讓問題愈談愈玄,我們舉最簡單明了的例子。人不應該偷東西,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這個觀念可以認為是照心,因為此心遵循的是本該如此的天理。現在張三起私意了,產生了偷別人東西的念頭,起了此念,我們說他的心動了,流入了妄心,但是他的良知依然能判斷出這個妄心是不對的,只是他的行動此時不被良知所支配,所以我們說本體天然的明覺未曾不在妄心中就是指此種情形——明明知得,又明明犯得。現在張三正要行竊,他的良知突然跨越了僅僅是監察者角色的藩籬,升級為了行動的主宰者,我們俗話說就是張三良心發現,決定停止偷竊行為,此時張三的心又循理了,妄心變成了照心。
那么“無妄無照”又該怎么解釋呢?并不是像陸原靜所理解的那樣將妄看成照,將照看成妄。但是也不能簡單地說照心只有照,妄心只有妄,那樣的話,豈不是說人有兩種心了么,這和陽明先生一貫所說的“心一而已”實在是大相徑庭。因此,提出“無妄無照”的說法,也就是說,心體純然于天理之時,不但不會存有妄心,而且連刻意去存照心的念也沒有,隨時隨地,此心皆能一循于理,自然連照和妄這些名稱也是多余的了,這才是王陽明提出“無妄無照”的真實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