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件反射
狗狗見到骨頭會分泌唾液(非條件反射),聽到鈴聲沒有反應。每次喂食前先放鈴聲,久而久之,狗狗聽到鈴聲就會分泌唾液(條件反射)。
條件反射建立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可以讓個體擁有更強的適應能力。
史金納箱與辦公室
當老鼠發現按動按鈕燈亮了就會掉下食物后,會有意識的去按壓,這是一種“學習”行為。
學習與試誤精神
試驗中的小貓通過各種嘗試學會打開籠子后,無效的開籠動作就會被排除。這是一種有意識的練習,是一種排除錯誤而獲得真知的過程。
猩猩的頓悟
頓悟依賴情景(猩猩看到箱子和香蕉很近),頓悟可以反復出現(猩猩學會疊加箱子獲取香蕉)。
猴子先生
一個鐵絲做的提供奶水的代母,一個絨布做的柔軟的代母,小猴子對后者產生依賴,實驗表明,愛最重要的元素是接觸帶來的安慰感。
視覺懸崖
嬰兒對高低落差的躲避行為是在日后生活中習得,并非天生。
恐懼感
通過描述電擊實驗的后果讓人生產生恐懼感,從而更愿意和別人待在一起等候實驗。實驗證明,恐懼感是引起人類群體性傾向的一個重要因素。
感覺剝奪
當人的視覺、觸覺、聽覺等一系列感覺被剝奪后,即使再恢復,也會在一段時間內產生幻覺。
由此證明,人的認知活動需要借助感覺提供原始資料。
史丹佛監獄實驗
性格沒有人類想的那么重要,善惡之間也并非不可逾越,環境的壓力可以讓好人犯下暴行。這種人類性格的變化也被稱為“路西法效應”。
擁擠實驗
高密度的居住環境可以改變人類曾有的行為方式,甚至出現煩躁情緒、攻擊性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