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其商業邏輯

作者 劉潤

概念:對賭基金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是一個不怎么愛運動的宅男。除了偶爾去去南極、去去北極,攀登一下乞力馬扎羅。在國內,我基本宅在家里,出差也很少出酒店。但是我知道,運動確實是很重要的。所以,我逼著自己有空就去打球。但真是堅持不下來。于是,我就拉了三五好友一起去。但還是堅持不下來。很痛苦,這可怎么辦呢?

還好,我們是研究商業的。每一件事情背后,不是都有商業邏輯嗎?我們可以用商業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啊。

商業的武器庫一打開,里面琳瑯滿目。用什么兵器呢?

就用第2期講的“沉沒成本”,第4期講的“損失規避”,第17期講的“適應性偏見”,和第24期講的“激勵相容”吧。挑出這4件兵器,于是,我設計了一只“對賭基金”。

我和5、6個朋友約定好,每人先交1000元錢,放入一個獎金池。然后大家每周六都去練球,只要去了,就可以從“對賭基金”里領取100元的“簽到獎金”。這個規則很簡單。理論上,只要每個人堅持每次去,10次之后,大家都會把自己的錢拿回來。但是呢,如果有一次,只要有一個人沒去,一直去的人,超過10次之后,就可以拿別人的錢了。

“對賭基金”的四個兵器:

第一,它用了“沉沒成本”。當我們每人掏出1000元錢后,我們都付出了一筆沉沒成本。如果不去,你會想“錢都給了,不去就等于浪費了啊”。這就給每次“去和不去”的決策,造成了正向的激勵。
第二,它用了“損失規避”。如果我們有個土豪朋友說,都別掏了,我出所有的錢,你們來了就有獎金。這有用嗎?這個的激勵作用一定不如自己掏了錢,再拿回去來得大。因為損失100元的心疼,大于得到100元的快樂。
第三,它用了“適應性偏見”。還記得我們說過持續的滿足來自于“對比幸福感”嗎?什么,你總是缺席,到現在還沒有拿回自己的錢?我每次都來,現在都開始拿你們的錢了。哈哈哈。這種幸福感的激勵,會在損失回收后,持續激勵運動激情。
第四,它用了“激勵相容”。如果把金錢的激勵當作私利,把身體的健康當成是公利的話。這套激勵制度,個人越想賺錢,身體就會越好。對利益的追求,和對身體的健康,完全激勵相容。

運用:商業世界中的玩法

2013年,我設計了這套運動對賭邏輯后,就想,這套隨便設計出來的邏輯,有沒有可能用在真正的商業項目里呢?于是我把這個方法,告訴了我周圍一些做運動的創業者。他們也開始把這個邏輯,用在自己的產品里。

后來,我關注到微信里也出現了一種類似的玩法,叫做“不跑就出局”。

它的規則也很有趣:

第一,在“不跑就出局”的微信平臺,加入或創建一個跑班,每人拿出一筆錢作為跑步契約金;

第二,使用跑步App記錄跑步數據,依據班級要求完成作業,提交至“不跑就出局”微信公眾號,按照提示完成打卡;

第三,少跑幾天則扣除幾天的契約金,納入跑班獎金池;

第四,一周結束后,每人剩余契約金全部歸還,成功堅持下來的跑友平分跑班獎金池。

是不是和我一年前設計的“對賭基金”有點像?

這個活動,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截止2016年7月,參加“不跑就出局”跑步計劃的,已經近10萬人。這個計劃的創始人因此拿到聯想樂基金200萬元投資。俞敏洪的洪泰加速器也跟投了100萬元。

小結:熟讀兵法、舉手投足皆兵法

“運動對賭”不是“舉個例子”,而是一件真事。這個規則得到我的朋友們的一致贊同。大家紛紛掏錢,我們真的實行了一段時間。在那段時間,大家去鍛煉的積極性明顯增加。我們的熱情大增,運動也變得不再枯燥無味。

所以,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其商業邏輯。你熟讀兵法,就會舉手投足皆兵法。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