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七月半是鬼節,有“七月半,鬼亂躥”的說法,這天是為了祈求五谷豐登,更是為了祭奠逝去的親人。
童年時,那個荒寒的年代,喜歡過節,過節有好吃的,所以也喜歡過七月半,更喜歡在那天“耍香瓜”。
那天,早早的自己挑了大小適中的嫩南瓜,頂在和自己差不多高的竹竿上,等吃過晚飯和小伙伴們去“耍香瓜”。
初秋的田野,已是玉米(包谷)成熟稻花香。隨家人一大早去掰包谷,出發時月亮還掛在遠處的山頭上,太陽在另一山頭羞澀地慢慢升起。到了地里,一人一背兜,把背兜裝滿又裝在籮筐里,父親和哥哥挑回家去。如此往復,汗如雨下,真是“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啊!母親晌午回去準備晚飯,我們繼續勞作。
因為過節,收工要早點,吃飯前照例要供飯(當地習俗,飯菜碗筷擺好,焚香燒紙),有好吃的等先人吃了我們再吃。想著香瓜,飯菜的美味來不及細細感受,胡亂填飽了肚子,扛著香瓜出門了。
先把供飯的香插上,呼朋引伴,村里的小伙伴默契地聚在了一起,去各家討香。走到一戶人家庭院里,就齊聲高喊:“上香不上香,蟲吃白菜秧”。聽到了喊聲,這家的大人便笑呵呵地去把香點燃,然后分發給我們,插上后去往下一家。如果是人緣不好的人家,我們就繞過去不要他家的香,想象那家人的失望而暗自竊喜。這或許是我最初理解的人情世故吧!
等香插滿了,我們便手拿竹竿左右揮舞,燃得正旺的香便成了一條條火紅的曲線,伴隨著大家的吱喳的吵鬧聲,沸騰了整個村莊。
一柱柱香燃完了,我們也累了,加上白天的勞作,忽然疲憊不堪,就趁著月色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