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老板肯授權,屬下敢試錯。
“關于企業新媒體活動策劃,你有什么idea?前提是使銷售額達到XX程度。”
“道理是那么個道理,怎么去做呢?我想知道從0到1怎么去操作?”
我知道很多活動策劃的方法,也能輕松列舉出十幾種吸粉的方式。雖然成功案例確實有很多,但具體問題需具體分析。
然而,一旦當你反問道預算問題,他們就擺出了哪有錢給你的神情,并對你的能力產生了疑慮。0成本吸粉,還要精準粉絲,更可氣的還和你講KPI。老板想知道每分錢都花在哪了這可以理解,但用人就請別懷疑。這種懷疑的態度往往折射出一種領導階層的恐慌,錙銖必較的掌控感并不是好事。
1到N是復制式的,而從0到1是蛻變式的。0到1本身就是嘗試營造一個新事物,充滿未知。就算失敗也沒什么大不了的,運營的一開始就是個不斷試錯再復盤的過程,老板不放權,屬下害怕失敗不敢試錯,怎么成?
第二:專心做產品,專心拼服務。
從未來的互聯網發展趨勢來看,做內容一定是王道。任何東西沒有內容支撐都是空談。一個企業也要有內容,在這里說的企業的內容不是企業文化,我認為企業的內容就是產品或服務。產品和服務,這是商業機構生存的基礎條件。
一個企業自身的產品都沒有做好,依靠一個公眾號和幾個平臺來吹牛是行不通的。有的企業盲目追求新媒體的紅利,搞轉化,維護品牌的形象。今天在公眾號上發布各種圓滿大會,歌功頌德;明天形式一片大好搞新媒體矩陣,強強聯手。回頭一看,發現自己的產品根本拿不出手,服務也跟不上。原來吹過的牛如何兌現?
哀哉。真正有實力的企業不會去搞聯盟,佯裝強大。相反它會謊稱自己是弱勢群體,從而減輕各種外界壓力,專心做自己的東西。
第三:少談商業模式,講痛點與需求。
我認為,一個企業的商業模式等同于企業謀取利益的突破口。而痛點與需求則是用戶最關切的。一個企業不以用戶的角度出發,而是把自己的商業模式作為談資沾沾自喜...這真是一件讓人略感羞澀的事情。
做新媒體,水平比較高的是少講與時俱進的商業模式,自己知道就行了。多講痛點與需求的故事,哪怕他就是賣大米,賣的是有機健康大米,這也是有良心的企業。
用戶不會看你多么成功的商業模式而交易,他們關注的是貼近生活的。用戶只關心你的產品或服務解決了什么具體問題,你的賣點滿足了他們什么需求。
講痛點,講需求。實實在在,一粒米的背后也有你挖掘不完的故事。
第四: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
公眾號需要團隊去用心經營,即使初期開端可以是一個人,但如果想得到最終發展仍需要一個團隊去努力。例如由以下結構組成:
運營:運營者需要掌握企業發展的動態,協調資源,提供思路,把控全局。
編輯:通過運營傳遞的思路匹配相關文案。較完善的機制是成立編輯部,由主編領導,組織采編,制作內容。
美工:對文案進行美化,強化視覺效果,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攝影:文案中的實景拍攝,視頻制作。有的公司會組建視頻部。
策劃:提供活動策劃方案,并跟蹤活動的落地執行。
推廣:負責對外商務合作,對我方資源進行推廣。
如今,不少企業讓員工一個人運營兩個、甚至多個公眾號且身兼數職,運營兼策劃兼美工兼推廣。時不時給員工看看大號的范例,殊不知,人家背后有多少人在努力。如果每個人有自己的分工,把專業的東西交給專業的人去做,不但節省時間還事半功倍。
森LYNN:專注新媒體的自媒體人
wechat:18521400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