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再度發聲:關系到孩子的這件事要立法?!
各種容量的量杯、精確到毫克的電子秤、一次性針管……家住北京的王女士近來購置了不少看似只有實驗室才需要的工具。
但她不是為了做什么科學實驗,而是給自己的孩子喂藥。
“這次的流感太厲害了,我女兒班里的同學超過一半都生過病請過假,她身體一直都不錯,但這次也沒躲過去。”
在高燒幾天不退的情況下,王女士帶著孩子去醫院做了相關檢查并開了藥。
可回家后給孩子喂藥時,王女士犯了難。遵照醫囑,她需要每次給孩子喂服成人劑量85%的藥量。
小小的一片藥,直徑不超過1公分,如何準確喂服85%,成了個不大不小的難題。
無奈之下,為了給孩子精準喂藥,王女士購置了一系列專門工具。
報道中的王女士可謂是一名稱職負責的寶媽了,為了孩子的用藥安全,甚至專門采購了專業的度量工具。
不過即使是出生在信息時代的80,90后的寶媽寶爸們,大部分對于小兒用藥也只是擁有一個模糊的概念:
大人和寶寶的用藥只是劑量不同,適當減量服藥就好了,孩子不過就是小了一號的大人。
給寶寶用藥時遇到說明書中“小兒酌減”這四個字著實讓不少寶媽寶爸頭疼。
酌多少,減多少?
面對這個問題,憑“感覺”、憑“經驗”,“劑量靠猜,藥片靠掰”,估計是大部分家長采取的喂藥方式。
但是寶媽寶爸們知道嗎,對寶寶用藥劑量的馬虎眼會導致多么嚴重的后果嗎?
2016年兒童用藥安全調查報告白皮書指出:
因用藥劑量成份不當,我國每年約有3萬名兒童耳聾。
我國兒童藥物不良反應率為12.5%,是成人的2倍,新生兒更是達到成人的4倍。兒童不合理用藥、用藥錯誤造成的藥物性損害更嚴重。
在目前我國現有的約3500多個藥物制劑品種中,兒童藥物劑型占比不足2%。
目前我國兒童藥生產的廠家較少,兒童藥專用的規格劑型也比較少,導致很多疾病患兒無藥可用,或者成人藥兒童用,增加了兒童用藥安全的風險。
需要知道的是,幾乎所有的藥物都是在肝腎里代謝,解毒,排泄出去。
如果藥物沒有被肝腎分解排泄出體內,就會積攢在腎臟,導致器官中毒。
正處于快速生長發育時期的兒童,其臟器遠未發育完善,肝,腎的解讀和排泄功能以及血腦屏障的作用還不健全,對成人適量的藥劑量和成份,對我們的寶寶來說可能就是會帶來致命副作用的“毒藥”。
所以,對于我們的孩子來說,合理計量、成份符合孩子生理構造的兒童專藥,是我們寶寶健康安全成長的必需品。
《白皮書》還顯示,兒童年齡3歲或以下的家長存在用藥困惑的占比接近90%,84.9%的家長給孩子用藥時存在安全隱患。
也就是說,在近九成的家庭中,都潛伏著孩子可能會是下一個小浠諾的危險性,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在給寶寶用藥時不注意用藥劑量、不合理用藥造成的確確實實存在的可能性!
目前社會關于兒童用藥的科普宣傳仍不足,導致家長對兒童用藥的概念認知較淺,不知其后果嚴重。
值得高興的是,在今年的兩會上,多位全國兩會代表、委員也就兒童用藥問題建言獻策。
全國人大代表熊維政表示:
我國現兒童專用藥品嚴重匱乏,隨著二孩政策放開,解決兒童用藥問題迫在眉睫。
全國政協委員馮丹龍提案:
為兒童用藥立法,大力度支持兒童藥研發。
其實早在2016年的兩會上,醫療界就已經開始意識到兒童精準用藥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關于兒童用藥安全的問題
由此可見,兒童精準用藥越來越得到大家的重視和提倡。
相信隨著相關政策的不斷完善,國內兒童亂用藥的現象必將得到改善。
那么,在現在,提倡兒童精準用藥的小快克關于兒童用藥給各位寶媽寶爸提出一些建議,寶媽寶爸們可要看清楚了哦。
1、寶媽寶爸們在為寶寶挑選藥品時,最好還是選用帶有“兒童”“小兒”等字樣的兒童專屬藥,這類藥物不僅針對兒童用藥而且劑量有較為精確的說明,其成分、劑型等也更適宜兒童使用。
2、如果孩子的病沒有兒童專屬藥品品種,那么務必謹遵醫囑,使用專業的量具,嚴格按照醫師、藥師所說的比例分離成人藥品喂服。
3、有困惑務必聯系藥師,藥師是安全用藥的守門員。
在用藥安全方面,小快克是這樣做的:
1、 小快克感冒藥是為了兒童量身定制的兒童專用感冒藥,不含成人感冒藥中的金剛烷胺和咖啡因成分,不會影響孩子的肝腎發育。
2.、小快克感冒藥一直提倡“精準用藥”,更為此推出了“橫剪一包,斜剪一包”的半分割包裝,幫助家長精準把控兒童用藥劑量,避免用藥過少治療效果不足,用藥過量影響孩子健康。
3.、草莓味的口感更適合兒童服用,最大程度上緩解孩子對喝藥的抗拒。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