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不上房價的你,能追上房租嗎?”這可能是2018年夏天,最扎心的一問。
是的,對于漂泊在外的城市年輕人來說,最近一段時間,全國熱點城市房租的暴漲趨勢,簡直像是當代魔幻。
據統計,過去一年,在全國的一二線城市中,有13個城市房租漲幅超過20%。成都以30.98%的漲幅位列榜首。深圳緊隨其后,漲幅高達29.68%,重慶、西安、天津、合肥等二線城市,漲幅全線超越北上廣,而北京和廣州的漲幅也均超過20%。
租金漲勢之迅猛,令人咂舌。雖說房價暴漲已經帶來很多社會問題,但相較而言,房租暴漲嚴重性可能更甚——買不起房的退路是租房,但如果連租都租不起了,這事兒真就大了。
1、現狀——畢業季房租異動
重點來看一下北京。
在北京,越來越多的白領住到了六環以外,還有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選擇兩人或三人合住一間房,還有一批人悲吟著“北京只有地下室,沒有夢想”,直接回了老家。
今年的畢業季,如脫韁野馬的房租更成為年輕人不能承受之重。
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7月北京租賃成交環比增加19.2%,單平米月租金達到了91.5元。
那么,拋開畢業季,是什么助推了北京房租暴漲?
有研究稱:近年來北京市集中清理與拆除違規公寓、群租房以及隔斷房等不符合消防安全的租賃住房,導致市場上低端租賃房源減少,同時對“黑中介”“二房東”的打擊導致部分不合規房源下架,掛牌房源總數下滑。
2017年,北京拆除違法建設5985萬平方米,2018年,北京計劃拆除違法建設4000萬平方米以上。2017年,北京商品房銷售面積為875萬平方米,保障房銷售面積267萬平方米,加起來1142萬平方米,不及當年拆除面積的1/5。
供給明顯減少,而政府的各類政策性租賃住房未能及時跟上,供需突然失衡,房租自然不可避免會上漲。
但僅把如此不正常的房租上漲情況歸因為供給不平衡,就能了事?
2、原因——背后的資本推手
在中央倡導“租購并舉”之后,長租市場就成為一個被資本競相吹捧的風口。與此同時,魔方公寓、蛋殼公寓、自如、新派公寓等規模化租賃企業的“跑馬圈地”,也正式進入白熱化狀態。
競爭到一定程度,爭搶房源、哄抬價格就成為某種意義上的常態。一套原租金為6500元的房子,經過蛋殼、自如等長租公寓的“激烈搶奪”,房租被硬生生被抬高到9000,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
曾任我愛我家集團副總裁的胡景暉直指,以自如、蛋殼公寓為代表的長租公寓運營商,為了擴大規模,以高于市場正常價格的20%到40%在爭搶房源,人為抬高收房價格,而且這些長租公寓重裝修、N+1出租模式加劇了租房價格上漲。
他認為,在這一波房租上漲中,這些長租企業的推波助瀾占到了三分之一的權重。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稱,經他調查,同一個小區,同樣的戶型,裝修差距不大,但中介托管的房源比非托管的房源貴22%。而在市場上,已經很難找到非中介或者非公寓企業的房源了。
“這些租賃企業很大部分都是通過低價囤房,包裝后高價出租,賺的是租金上漲的差價。這種情況下,部分中介公司動輒發布區域市場環比價格上漲10%的數據,對于市場來說,就是在制造上漲預期。”
而對于機構化租賃企業來說,另一個算盤在于,通過對小業主房源的收編、改造,最終形成逐漸取得市場分發權和定價權的“巨頭”。
這不是“炒房租”是什么?
3、措施——監管介入
引發網絡熱議后,監管火速介入。
8月17日,北京市有關監管部門集中約談了自如、相寓、蛋殼公寓等主要住房租賃企業負責人。
約談會明確要求住房租賃企業:不得利用銀行貸款等融資渠道獲取的資金惡性競爭搶占房源;不得以高于市場水平的租金或哄抬租金搶占房源;不得通過提高租金誘導房東提前解除租賃合同等方式搶占房源。一經查實,將從嚴處罰、聯合懲戒。
當下,高房租已經成為無產北漂們沉重的負擔。
20%被認為是房租與收入比較為理想的比例,既能保證居民基本的消費生活,也能維持租賃市場的穩健發展。但據估算,像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房租與收入比已經高達45%。
胡景暉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認為,超過40%已經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負擔。在歐美發達國家,三分之一的收入無論如何也夠支付房租了。
房租的暴漲必然擠壓其他方面的消費。以至于“還要不要消費這駕馬車了”之靈魂拷問紅遍網絡。
租房是很多青年在一二線城市最后的退路,不只是買不起房,如果連房租都占據收入的大半,那提振內需就無從談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