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917 字 | 建議閱讀 2 分鐘
區分一個人會不會讀書,有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問他多讀書這件事怎么看?
如果他說,你應該多讀點書,讀書有好處,只要讀就行,那多半這個人是不太會讀書的。
如果他說,你可以多讀書,但讀書也不一定很重要,關鍵看你怎么選擇,那很可能這個人是比較會讀書的。
如果他說,書讀多了就是書呆子,最好不要讀書,那這個人同樣是不會讀書的。
你會奇怪,難道會讀書的人不應該是第一種,選擇讀不讀書,怎么看都像是不想讓人讀書的類型呢?
當然,會不會讀書還有很多其它判斷標準,不過,從回答到底是應該多讀書還是不讀,還是選擇上來看,讀書其實是個輔助。
一個工作的人能從工作中學到很多知識,一個擅長和別人打交道的人同樣也能學到很多知識,為什么一定要多讀書呢?
這個要分開來看,一是,多讀書可以拓寬我們的視野,讓我們了解這個世界的多樣性,自然要多讀,二是,前提是用正確的讀書方法去讀,要有選擇的讀書,不能一味的死讀書。
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搞清楚為什么要讀書,就被別人推薦著去讀,自己稀里糊涂地看了一些書后,發現似乎讀書也沒有多大作用,然后就半途而廢了。
或者是,一味讀,只是在堆讀書量,完全不能理解書與書之間,書與自己之間的聯系,反而把自己腦袋讀昏了。
多讀書雖然很重要,但也沒有那么重要,關鍵看你在多讀書后的行動發生了哪些改變?
就像現在的人,一味的追求干貨一樣,總想著別人要分享干貨,不是干貨不讀,聽說雞湯文就不看。
最后把手段當成目標,也不知道干貨里也是有很多水貨的,因為只要打著干貨的名頭就好了,反正騙完一篇文章的注意力就已經是達到目的了。
比如,現在流行的分享,都要加個干貨十足,一定要聽,可問題是,就算是真的是干貨,你是聽完了覺得自我感覺良好,沒有后續了,還是真的對你有什么改變,起了什么作用?
如果一個人真的會讀書,哪怕手里只有一本心靈雞湯,他也會通過獨立思考,切實行動,最后達到正的改變。
而有的人,即便給他真的干貨,正確的方法100本,他也不見得會行動,甚至會懷疑別人為什么要這樣做的動機。
如果你還拿不定主意要不要讀書的話,我勸你先不要忙著去讀書,與其浪費更多的時間做無用功,不如,好好睡上一覺,然后再好好想想為什么要多讀書。
持續踐行,從每天完成一件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