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小伙伴向我詢問:
快要放暑假了,想找個實習單位,不知道是自己找呢還是選擇學校推薦的呢?
而且之前自己找過一段時間,效果都不是很理想,現在放假在即,有沒有找到合適的,要不要先去學校推薦的實習單位啊?可那個又不是自己喜歡的,怎么辦啊?
首先我想到了決策平衡單這個工具,當時我就推薦她用這個工具。
一來可以通過梳理來看看這些選項更具體的內容和影響因素
二來可以幫助自己看到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大家可以參考下面圖片:
接下來我說明一下怎么使用這個工具:
首先要做的是列出需要你做出選擇的內容,將備選方案填寫在第一行的“所做的選擇”一欄上;
比如找我咨詢的小伙伴的選項就是自己找實習單位和學校推薦單位這兩個。
接下來就是列出影響因素也可以是自己認為重要的價值觀,越明確越好。
之后再列出每個影響因素的權重分值,最后我們給每一項影響因素打一個自己認為的分數,最后加權求和就好了。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看到圖中備選項下面有一個加權分數(+加號/-減號),這個是說影響因素給我們帶來的好的影響還是壞的影響,好的寫在+加號的加權中,不好的寫在-減號的加權中,最后統計好壞兩個的加權分數,從兩個方面來對比選項之間的差異;如果大家覺得有點復雜可以先只填寫一種好的影響加權。
不一會兒的時間,小伙伴的分數出來了:
自己找實習單位:164分
學校推薦單位:109分
從她的結果中可以看出這兩個選項的差別在于自我精神滿足這項,而且經過分析之后,自己找這項中的自我物質得失和他人物質的損失度比她預料中的要小,自我精神滿足這項的分數要遠遠高于學校推薦的選項!
小伙伴感覺很高興,那我就選擇自己找吧! 各位小伙伴是不是覺得這就應該結束了啊?
其實還沒有哦,這個工具只是幫我們系統的梳理了一下這些選項,通過相對理性的思考而評估出來分數,而這些分數的高低只是給我們一個參考而已。真正的選擇其實在你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只是有時候你害怕自己拍腦袋做出魯莽的決定,你只是需要有人幫再次確認一下,亦或是需要有人往前推你一把罷了。
當我們確定要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我們不僅要看到做這件事給你帶來的好處,還要承擔選擇之后帶來的風險和不好的地方。
那我們的小伙伴選擇自己找實習單位,好處是可以找自己喜歡的單位,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內容;那風險點就是有可能需要離開熟悉的環境,衣食住行都要額外花費,最不濟的結果就是有可能找不到合適的單位,最后暑假沒有地方實習。
我跟她確認道:你做好這些準備了么?
她說:嗯,我有心理準備的。
好樣的!恭喜你!
有些時候,越是到最后的時刻,我們越不能亂了自己的陣腳,不要讓情感的那頭大象把自己的理智帶跑了,找到自己的糾結點,冷靜的分析一下,做出當下你認為正確的選擇!
最后小伙伴問了一個問題:
自己之前找過幾家單位,可就在筆試環節卡死了,好幾家單位筆試完了就沒有后文了,該怎么破?。窟€有幾個之前聊過,大家印象都不錯,但過了很久不好意思再去問人家= =|||
首先說筆試環節,兩種情況:一個是自己答得不太好;那就需要下來先把答得不好的地方學習一下,總結一下經驗;另外一個是自己不確定答得好與壞;那這種就需要跟招聘單位主動聯系,進一步確認答題和整個環節的反饋結果,確認一下哪些是自己做的好的,哪些是做的還不到位的,積極主動的跟蹤后續結果也是用人單位看重的一點哦。
說到之前聊過的單位這個問題,那些單位肯定是有你喜歡的地方,所以才會去跟他們溝通,建立聯系,既然是自己喜歡的,那就去再確認一下,沒準就成了呢,有時候機會也需要自己創造,不是么?
當選擇不再是拍腦袋的時候,你可以理性的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即便未來要經歷風險,也無怨無悔,因為你做出了當下最好的選擇!
當遇到困難的時候,冷靜下來,把握自己當下所擁有的資源,尋找可以突破的點,為自己創造解決困難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