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顏控,卻見慣了日常生活中丑陋的設計,比如:
這些不合格的設計,充斥了大街小巷和網絡空間,但凡有些審美能力的人,都能識別出它們的丑陋,因為它們甚至不遵循配色和構圖的基本準則。更多的是一些及格線上的設計,沒有明顯的槽點,但是給人的感覺不美好。
什么是設計?日本知名設計師原研哉在《設計中的設計》一書中說到,“所謂設計,就是通過創造和交流來認識我們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好的設計和發現,會讓我們感到喜悅和驕傲”。
日本的設計,在很多方面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日本人對設計的重視,更是值得我們反思和學習。最近日本NHK電視臺推出了一檔針對小朋友的設計教育節目《啊!設計》,其實值得每個人好好看看,B站上有資源: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453570/
但是我們沒有必要妄自菲薄,我們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有構圖簡約、意境深遠的國畫、有富有美感的書法、有古典建筑、有園林、有中式家具。只是隨著科技和社會的發展,世界發生了巨變,我們卻來不及形成新的審美意識。
原研哉在《設計中的設計》中也分析到,工業革命帶來機械化大生產,粗糙的機械制品沒有繼承傳統的手工文化的精細、優雅的風格。雖然機械化生產帶來了時代的進步,但由此帶來的對傳統美感的踐踏,也是人們所不能忍受的。于是在一批批設計先驅的努力下,誕生了現代設計的概念。
據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松下幸之助在結束了對歐美市場的考察回到日本時,走下飛機后的第一句話就是:“設計的時代將要來臨”。只有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社會發展到一定水準,設計的重要性才能顯現。現在中國經濟已經發展到這一階段,“消費升級”在媒體上被頻頻提及,“供給側改革”也要求我們在設計上花費更大的功夫。消費者越來越愿意為設計美好的產品掏錢,而不僅僅考慮產品的質量和性能。
原研哉寫《設計中的設計》,初衷是“想寫一本一般人也能夠閱讀的書”、“想邀請那些對設計有興趣,在設計入口觀望的人一起來閱讀這本書”。書中提到了一些很有啟發性的話題。
RE-DESIGN
給一個事物下定義并不見得就是對其有所了解,如果能夠先將已知的事物陌生化,然后再嘗試挑戰其真實性,才有可能深入了解它。
RE-DESIGN,就是再次設計,追求回到原點,重新審視我們周圍的設計,以最為平易近人的方式,來探索設計的本質。
重新思考我們身邊的各種事物,它們為什么被設計成現在這樣?是否有改進的空間?這樣的思考往往會讓人覺得曾經熟悉的東西變得陌生了,但是這并不說明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倒退了,恰恰相反,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加深了。
原研哉在書中舉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例子,他策劃了一個叫做“RE-DESIGN”的展覽,邀請日本一些資深設計師針對日常用品進行重新設計。下面是一些設計師的提案。
方形芯的衛生紙,好處在于抽取時相對圓形芯更加不便,從而傳達出節約用紙的信息;另外,方形芯的衛生紙在疊放時間隙更小,更省空間。
出入境印章,出境印章上是向左飛的飛機,入境印章是向右飛的飛機,出入境手續一目了然。相信看到這個印章的游客,肯定會感到驚喜和感動。
還有深澤直人設計的CD播放機,設計成拉線式風扇的樣子。這樣設計的好處是當我們在凝視這臺CD播放機時,腦子里會想著風扇的形象,身體會做出相應的反應。特別是臉頰的皮膚,會感覺格外的細膩和敏銳,簡直就像等待吹過的風一樣等待播放出來的音樂。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充斥著設計:地板、墻壁、電視屏幕、CD、書籍、啤酒瓶、浴衣、杯墊等,這些的確都是設計的產物。將這些日常用品陌生化,再進一步捕捉到新鮮感進行再設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夠做到這一點,才是一個真正的設計師。
信息構筑
原研哉雖然是一個平面設計師,但是他的工作不僅限于視覺領域。他認為,設計關注的是通過各種各樣與感覺相關的媒介進行信息的傳達。
感覺或形象的組合是設計者在信息接收者的大腦中進行的一種信息再構筑的活動。這一再構筑過程,就是通過各種渠道傳遞刺激的過程。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以及它們組合起來產生的刺激,在接受者的大腦中進行感覺的再現。這種再現,在我們的大腦中生成所謂的“印象”。這一過程就稱為“信息的構筑”。
原研哉的這一觀點對我們這些互聯網從業者其實并不陌生。設計不是單一視覺向的設計;用戶體驗也不是單一某個點的體驗,所有跟用戶接觸的點都是體驗。蘋果或小米之所以把包裝設計得很高大上,也是一種用戶體驗,一種信息的傳達。
原研哉舉了幾個他接手過的設計項目作為例子。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柔化了的觸覺空間。他幫助一家婦產科醫院設計標識系統。所有標識都用白色的純棉布來進行設計。標識的底座部分被固定在墻壁或天花板上,提示信息則印在白色的棉布上,可以隨時拆洗。之所以用布做標識,是想傳達出柔和的空間感覺。至于用白色的純棉布,眾所周知白色的布容易臟,為什么不用耐臟深色棉布呢?這么做是為了向人們傳達出一種信息:我們經常清洗容易臟的東西。醫院正是通過這一行為向住院者表明了確保醫院清潔的決心。
看了這個例子,我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這就是原研哉所謂的“信息構筑”,這就是好的設計。不僅是視覺上的設計,而是通過使用者的各種感覺,傳遞設計者想要表達的信息。
引導消費欲望
原研哉有一個身份,是無印良品咨詢委員會委員。無印良品是日本的一個概念性商品品牌。我一直對無印良品這個品牌很感興趣,因為每次在商場走進無印良品的實體店,都會有一種新鮮而且純粹的感受。無印良品特別重視設計,在極簡主義審美意識的影響下,無印良品在簡化造型的同時,也進一步簡化生產過程,制造出一批造型簡潔、樸素且價格適中的商品群。
當下,我們生活中的商品形式已經兩極分化:一種是以新奇的素材或夸張的造型來強調自身的獨特性,以限量生產來標榜品牌的價值,以服務心甘情愿地接受其超高價格的忠實消費者為目標,這種形式以各種奢侈品為代表;另一種則是在盡可能的范圍里降低成本,使用最便宜的素材,竭力簡化生產過程,在勞動力便宜的國家加工,竭盡所能地降低價格,這種形式以很多Made in China的商品為代表。
無印良品不屬于其中任何一種。它在尋找最合適的素材、加工方式及商品樣式的同時,也在“樸素”或“簡約”中尋求新的價值觀和審美。雖然它也在努力省略不必要的生產過程,但對于豐富的素材和新的技術并不排斥。無印良品追求的不是“這個最好”、“非它不可”,而是“這樣就好”的消費理念。
雖然有過分簡化地貼標簽的嫌疑,我們可以簡單地認為,追求性價比的商品形態對平民階層有很大的吸引力,追求品牌價值用來自我標榜的商品形態對富裕階層有很大的吸引力,而無印良品這種追求“這樣就好”、兼顧素材和審美的商品形態符合中產階級的消費理念。我能想到國內最接近無印良品的這種理念的品牌,就是小米。小米商城的商品越來越豐富,小米的東西質量優良、設計簡約,價格不貴,適合不想花時間比較的消費者購買:買了不容易失望。
無印良品的商品是極簡主義審美的代表。極簡主義對于無印良品,不僅體現在商品設計上,還包括在大眾中傳達商品概念。原研哉對無印良品的廣告提出了“虛無”(EMPTINESS)的概念提案。廣告本身沒有明確的商品信息,而是呈現出一個看似空無一物,卻能容納百川的容器。很多人對無印良品抱有潛在的好感,產生好感的理由各不相同。有人覺得它符合生態學,有人喜歡它簡潔的設計,也有人鐘情于便宜的價格,甚至有人根本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因此廣告強調其中任何一項都會走入歧途,能夠容納所有這一切想法的容器就成了一個理想的選擇。
因此無印良品的廣告上沒有任何廣告語,無印良品的字標同時兼任了廣告語和商標的功能。“無印良品”這四個字,經由時間的淘洗,積累了相當不錯的廣告效應。
原研哉在書中舉了個例子,為了傳達“虛無”這一概念,他們決定拍攝地平線作為廣告海報。這條地平線應該非常完整,可以干凈利落地將畫面一分為二。為了找到這樣的地平線,他們來到位于南美洲玻利維亞中部的鳥猶尼市,那里有一個全世界最大的鹽湖,一個干涸的鹽湖,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白色平面。
這張海報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由此可以一窺日本人做事的認真程度。中國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在不斷提升,每年數以千萬計游客買遍全世界。中國要產業升級,要進行“供給側改革”,要想制造出讓消費者驚喜的產品,必須要重視設計,認真向日本設計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