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思考的邏輯
如何才能從原文羅列的信息,整理出修改后羅列的結論呢?
本篇將討論有關的實用技巧。
首先,要找出將這些思想聯系起來的邏輯框架,并確定其邏輯順序。
然后概括總結出各組思想的隱含意義——即所謂的歸納躍進 inductive leap。
這一過程稱為冷靜思考Hard-Headed Thinking。學習和應用這一步驟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如果你確實想了解自己的思維,就必須掌握冷靜思考的技巧。
1 應用邏輯順序
在上一篇中已經提到過
列入同一組中的思想必須具有某種邏輯順序
描述的兩種方式:演繹和歸納。
在追尋其邏輯性時,演繹顯然是很容易追尋的,如果一個人用演繹的方式和你描述一件事情,那么你肯定很容易了解他的思路。
而如果對方使用歸納的方式,思路就需要你再進一步加工了。
我們很多時候不論在表達還是理解上都會產生混亂的感覺。上一篇講的是表達,這一篇其實是講理解。當一個人在講一個觀點的時候,你可以通過本篇的方法去尋找他的思路。
我覺得這種方法也適用于閱讀。
不論是你讀小說,還是讀專業的書籍,這個方法可以讓你更好的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并將其消化組成為自己的知識。
其實很多人通過思維導圖去做讀書筆記,也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在我看來,做思維導圖的讀書筆記最初級的程度就是將多于5個章節羅列為第一層級,而沒有自己思考進行歸類。你做的這個是書的思維,而不是自己對于這本書的思維。
言歸正傳,那么有哪幾種邏輯關系呢?
(1)時間順序——確定前因后果關系
當描述How,即如何進行一項工作的時候,就可能會使用到時間順序。而如果羅列的步驟太多,會讓人覺得眼花繚亂,找不到重點。這個時候就需要進行歸類分組,也就是進行抽象。
在實際工作的應用中,我覺得可以這樣實施:
首先,列出所有的點(這里可能是步驟),然后找出關聯關系非常緊密的點(比如做這幾步是為了實施后面一步),對這些關系非常緊密的點進行抽象。
比如在進行競爭對手分析的時候,可能有這樣幾個步驟(我隨意列的,不要拿這個當模板):
1 找出哪些是我們的競爭對手
2 對競爭對手進行級別分析(主要競爭對手、潛在競爭對手等)
3 收集競爭對手的公司資料
4 收集競爭對手的產品資料
5 對競爭對手產品的功能進行分析
6 對競爭對手產品的發展路線進行分析
7 對競爭對手產品的銷售及盈利模式進行分析
8 對比我們自己的產品進行SWOT分析
9 我們的應對策略
我在列這些步驟的時候考慮的主要是一種工作流程和步驟。但是你會看到這個步驟非常的多,而且看著覺得有點頭暈。其實進行一定的歸納和總結就會發現思路就是:
1 競爭對手分析
2 競爭產品分析
3 我們應該采取的行動(應對策略)
(2)結構順序——將整體分割為部分
我們都看過組織結構圖Organization Chart,應該會比較好理解這里的結構順序。
另外一個例子是,你隨意看一下你周圍的東西。比如筆記本電腦,組成部分有:顯示屏、主機、鍵盤、鼠標、電源。而主機又包括:主板、電池等等。
(3)程度順序——將類似事物按重要性歸為一組
這種順序我們用的也比較多,特別是在陳述我們產品的賣點,為什么你要買我們的產品的時候。
書中介紹的思路我覺得和第一種順序的思路是一致的,就是抽象歸到一組。只是這里可能會有一些套路。
比如我們講述的這個對象是項目管理,那么就可以圍繞著項目管理的三個要素來講:時間、成本、資源。看用戶重視哪個了,如果用戶很注重成本控制,那么你就需要把成本放在第一個講。
而這里面可能真的會涉及到真實業務的內容了,因為如果你按照業務熟悉的角度進行方案的賣點描述,一方面客戶會覺得你很專業,另外一方面也會避免遺漏和被質疑。
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可能會將上述三種順序組合或單獨使用,但是不論是如何使用,萬變不離其宗。
2概括各組思想
金字塔每一個層次上的思想,都必須是對其下面一個層次思想的提煉、概括。
就好像我們小時候語文課上總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我們需要對我們想要表達的內容做自底向上的概括。
我第一次看到這里的時候就覺得,作者是不是思維混亂了,剛才上一章不是才說到怎么分解嗎?這邊怎么又成概括了?
我看了兩三遍后,說一下我的理解。供大家參考。
你在寫一份文件或者做一個觀點的表述時,其實是需要將手中的素材自上而下的表達和組織的,而你需要進行自下而上的“檢查”,檢查你的這些關聯點是否能得到你之前的上一層。如果不能則優化上一層。接著再自上而下的進行分解……這是一個反復的過程。
有人會說,誰說話這么累啊。
是,不會。但是我相信思維邏輯和表達邏輯這東西是可以得到鍛煉的,這本書就分析了這種邏輯的原理。雖然復雜,但是你在工作中有意識的應用,漸漸的將會融入到你的骨血之中,你會發現你成長的過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逐步慢慢提高的。所以,別著急,我們先知道它,了解它,才能更好的應用它,最終擁有它。
接下來我們就看看作者介紹的概括各組思想的做法。
總結句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
我們聽有些領導說:“我就說兩點。”
其實這就是缺乏思想的句子。
大家聽完后發現完全不知道他說的是哪兩點,針對什么問題的,干嘛要說這兩點。
所以我們需要在表述中將我們所謂的兩三點概括出中心思想并在開頭就表達出來。
在上一篇中,《金字塔原理》就說了,提倡的是結論先行的結構,在這里也是同樣的含義。
那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概括行動性思想:說出行動產生的結果和目標
對行動性思想的概括比較常見于專題討論的記錄和表達。
這里我想提到的例子是“會議紀要”。
有人說,會議紀要不就是把會上所有人說的內容記錄下來形成文檔嘛?
對,也不對。
我近些年來越來越覺得,會議紀要寫的好的人是潛在的牛人。
在開會的時候,大家的思維很可能是發散的。雖然有議題,但是針對每個議題的討論肯定是發散的。最糟糕的是最終還沒有結論。
而我們產品需求人員是不是的還會組織或者參加頭腦風暴,需求訪談、調研。
這些內容在做“紀要”的時候,概括也就變得特別重要了。
有一次我和客戶開會,我寫了一份會議紀要發公司內部的。過了兩天無意中在客戶OA里看到那天參會的一個用戶寫的會議紀要。真的是讓我自慚形穢啊!同樣一個會議,我寫的就是一個流水賬,只是對討論主題進行了劃分,其中的內容完全沒有什么組織,就是流水賬。而用戶寫的調理非常清晰,每一點都寫的很簡潔,一眼掃過去就明白是什么意思。
之前公司的一個牛人和我說過一句話,至今記憶深刻:寫會議紀要,其實也可以適度的引導客戶,同一句話,寫下來表達不一樣,效果不一樣。
概括描述性思想:找出各結論直接的共性
這個方法我覺得更適用于做市場、業務的背景與問題分析描述上。
現實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但是因為我們要推自己的產品,所以我們主要針對我們能解決的問題來進行描述。但是在描述的過程中除了要注意各點的關聯性,還需要概括提煉一下。概括后再驗證下這點是否能在我們的產品中解決。反反復復的分解、提煉、分解、提煉。
寫在最后:
其實這本書比較難以理解的另外一個原因在于,書中的例子可能距離我們讀者有點遠。所以我這里就杜撰了幾個例子,方便大家理解用的。
小婧是一名行走在產品路上的資深業務分析師(BA),如果想與我同行,就請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