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盲試驗:
雙盲(double blind)是指:研究對象和研究者都不了解試驗分組情況,而是由研究設計者來安排和控制全部試驗。
其優點是可以避免研究對象和研究者的主觀因素所帶來的偏倚,缺點是方法復雜,較難實行,且一旦出現意外,較難及時處理,因此,在實驗設計階段就應慎重考慮該方法是否可行。
雙盲試驗通常在試驗對象為人類時使用,目的是避免試驗的對象或進行試驗的人員的主觀偏向影響實驗的結果。通常雙盲試驗得出的結果會更為嚴謹。
模式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
就是通過計算機用數學技術方法來研究模式的自動處理和判讀。我們把環境與客體統稱為“模式”。模式識別是指對表征事物或現象的各種形式的(數值的、文字的和邏輯關系的)信息進行處理和分析,以對事物或現象進行描述、辨認、分類和解釋的過程,是信息科學和人工智能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們在觀察事物或現象的時候,常常要尋找它與其他事物或現象的不同之處,并根據一定的目的把各個相似的但又不完全相同的事物或現象組成一類。字符識別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例如數字“4”可以有各種寫法,但都屬于同一類別。更為重要的是,即使對于某種寫法的“4”,以前雖未見過,也能把它分到“4”所屬的這一類別。人腦的這種思維能力就構成了“模式”的概念。在上述例子中,模式和集合的概念是分未弄的,只要認識這個集合中的有限數量的事物或現象,就可以識別屬于這個集合的任意多的事物或現象。為了強調從一些個別的事物或現象推斷出事物或現象的總體,我們把這樣一些個別的事物或現象叫作各個模式。也有的學者認為應該把整個的類別叫作模式,這樣的“模式”是一種抽象化的概念,如“房屋”等都是“模式”,而把具體的對象,如人民大會堂,叫作“房屋”這類模式中的一個樣本。這種名詞上的不同含義是容易從上下文中弄淸楚的。
模式識別是人類的一項基本智能,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在進行“模式識別”。比如,我們可以在一張很多人的合影中迅速識別出某個特定的人,即便照片上的那個人可能與現在看起來很不一樣(比如比現在年輕20歲),這樣的時候,我們運用的就是模式識別能力。
模式拼接:
人類太依賴這種能力了,乃至于模式識別還有一種模糊處理的變體,叫做“模式拼接”。當當我們在處理零散信息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將它們按照某種之前曾經遇到過的模式拼接起來——并且還總是以一種我們自以為有意義的模式。 有些時候,我們會下意識地使用這種功能。比如,你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發呆。過一會兒,大腦的模式識別功能就開始自動啟動了:天花板上原本毫無關聯、毫無意義的幾個斑點、紋理開始變得“有意義”起來,比如,你好像看到了一張人臉,或者別的圖案什么的……”
自彈窗口,模式拼接
想法或像電腦中的自彈窗口,當我們在所見所聞之后會立刻自彈窗口產生想法,然后無意識地進行模式拼接。有意識的控制之后,才能防止在所見所聞之后產生不必要的想法,產生不必要的情緒。然后對所見所聞進行分析,做出正確的判斷,而非下意識的判斷,正確分析判斷之后才能采取行動(而非下意識判斷產生錯誤情緒,受情緒驅動采取錯誤行動,既而產生后果和不好的影響),然后產生正確的結果和積極影響。
有意識控制的是自彈窗口出來的想法,不讓他馬上和所見所聞進行模式拼接,對比自彈窗口中的想法,和所見所聞的事實,是否相符,即區分想法和事實,進行分析,然后做出理性的判斷,這樣的判斷才是做出行動的依據,有了這個依據才能產生好行動和結果以及積極影響。
如果行動的結果出現錯誤和不好的影響,那么行動的依據出了問題,也就是分析出了問題,需要重新審視,重新對想法和事實進行比較和分析,這個過程需要借助工具,調查或者請教高人,等等直到做出正確的判斷,然后再根據這個判斷行動,行動之后就會得到正確的結果和積極的影響。
錯誤的過程 : 所見所聞——自彈窗口——模式拼接——錯誤的判斷——錯誤的情緒——錯誤的行動——錯誤的結果——消極的影響
正確的過程: 所見所聞——自彈窗口——防止拼接——對比分析——正確判斷——正確行動——正確結果和積極影響。如若得到錯誤結果和不好的影響,那么重新審視,借助工具,調查或者請教高人等方法,重新分析,直至做出正確的判斷然后采取行動,最終獲得正確結果和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