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寂寞的我在想你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01
本詩選題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九月九日乃重陽節,相傳重陽佳節會有出游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生于南方沿海地區水鄉片的青崖狂客并不曾體味其中意義。但如果按重陽與清明并稱的邏輯,倒是可以理解,那是一個相聚的日子。
山東兄弟何人?相傳王維早年居于蒲縣,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這點青崖狂客也不作深究。
但從一個“憶”字可以看出,“山東兄弟”是王維故人。
02
通讀整首詩,表面上寫的是佳節思故人情感,而青崖狂客讀到的是王維的寂寞。
整首詩寫的是一個“同”字。
雖然這個“同”字從未在詩中出現,但詩文字里行間又恰恰映射了王維對“同”朝思暮想。
03
獨在異鄉為異客
客是相對鄉而言的。蘇軾有言“此心安處是吾鄉”,心未安者稱作客。在家也好,在外也好,其實都一樣。
王維在本詩首句連用了兩個“異”字。
何為異?
異者,不同也。不同而顯獨。
離開家鄉不要緊,要緊的是孤身一人,沒有同行者。
這讓青崖狂客想起了李白的孤寂。上文《《靜夜思》——一切皆因孤寂》和《《贈汪倫》——朝圣的路要自己走》都有探討過。或許我一人獨酌,又或許我與眾人同醉,但自恃才高的我,始終是個獨行者。
04
每逢佳節倍思親
青崖狂客在《《夜書所見》(葉紹翁)——瑟瑟秋意引發的幻想與猜測》中談過,客情,就異鄉之客的思鄉之情。只要離了家,鄉情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到了特定時刻(佳節),被周邊環境激發了出來。
家中有什么?毫無疑問是家人。而家人,說白了,就是同源之人。家人具有先天血緣因素決定的“同”。
家人會作為思念的對象,這正好進一步說明了本詩首句因“不同”而突顯的“獨”。
05
遙知兄弟登高處
前文說過,登高遠眺是部分地區重陽節的必備節目,可謂約定俗成。
既然是約定俗成,自然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去留而興廢。
王維此刻身在異鄉,自然知道,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少了他,兄弟也會照常登高。
而且,登高是一項集體活動,這里的兄弟,是復數。
06
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是什么,青崖狂客并不了解,但似乎也沒有必要深究,那只是一個代號。
此句的重點在于“遍插”和“少一人”的對比。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羊群效應”,是指個人的觀念或行為由于真實的或想象的群體的影響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
那是一個求“同”的心理。插什么,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遍插”。
如果大家都做一件事,單單自己不做,必然會引發種種孤獨的感受。
07
“同”實在太重要了。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不同而和者,稱作君子。自古以來,兼收并蓄、求同存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然而,存異只是迫于無奈,求同才是最終追求。
一個“同”字,可以瞬間改變情感定性。如同學、同窗、同年、同志、同事、同鄉、同語言,乃至同膚色。
人的一生都在追尋認“同”感。原來各不相干的獨立個體,冠以一個“同”字,就能瞬間成為一個整體。
而正是這種“同”的缺失,產生了人的寂寞。
寂寞的我,孤身一人,在這思憶“同”的你。
《重讀課本古詩詞——那些年不曾讀懂的詩情畫意》持續更新ing。。。。。。歡迎關注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