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連續參加了幾期理財培訓課,空閑的時候就會跟身邊的朋友傳授理財經。
不想很多朋友嗤之以鼻。
“理財屬于老年人,年輕人需要隨心所欲的生活。”
“30歲以前不要談錢,也不要談存錢,要不然對不起青春,對不起自己吶。”
“我們要的是自由,懂嗎?”
或許我們應該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理財這件事。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資源配置的概念,意思是說每個人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因此要合理的去配置與規劃,這樣我們才能最大化地享受資源合理配置帶來的收益。
人們往往錯誤地以為,“等我收入夠多了,一切就都可以改善了”。
然而事實是,我們的生活成本會增加,欲望會升級,提升生活質量的訴求一直存在。
“來日方長,享受當下,生活不受限制,隨心所欲”只是一種理想狀態。
如果我們一味追逐這樣的自由,在前期揮霍了太多資源,恐怕我們會更快進入被動的窘境。
事實上很多人,工作多年沒什么積蓄,買不起房子買不起車,時刻處于失業邊緣,總生活在緊迫感之中。
而且自由并不是憑空而來,生活在商業社會,我們總是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合理的規劃,與“不想被生活所累”并不對立。
當然,也有人說:“我想過理財啊,卻不知道從何入手?”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理財這些事。
01
避免隨心所欲的買買買
現在年輕人很流行隨心所欲的買買買,我也覺得花錢取悅自己是非常必要的,但一定要適度消費,尤其是不要一次性買很多。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看到商場促銷,一時沒忍住就剁了手,以為撿到了便宜,結果買了一推并不需要的物品回家。
看到某個服裝品牌出了新款,沖動之下跑去淘了一堆衣服,買回來之后發現有些衣服自己根本不喜歡,結果沒穿幾次就束之高閣了。
沖動消費的可怕之處,不僅僅在于剁手一次吃土一周,更在于一時沖動買回來的很多東西,可能幾乎很少用上。
更何況,欲望是無底洞。你咬著牙買了幾千塊錢的包包,滿足感沒持續多久,一打開購物App,發現別人曬的都是上萬的包。
所以學會理財能夠幫我們避免沖動消費,提升自控力。
這里介紹一個最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學會記賬。
我以前也是月光族,信奉掙多少花多少,自從接觸了理財便開始有儲蓄意思,從上月起,還開始手工記賬了,這里說說我的看法。
我把每月的支出分為四大類:住宿費,生活費、學習資金和其他支出。
每月給出固定額度,定期復盤,有超出的跡象就要開始反思是不是又有了沖動消費?最近有哪些不必要的支付?這樣一來我的消費習慣就有所改變,花錢也變得有節制了。
說到記賬,也許有人覺得是浪費時間的事,任性的買買買才是人生信條,花錢在人情往來吃喝玩樂上更是天經地義。
其實,我們記帳的重點并不在于數字,而在于數字背后的初衷。
清晰明了的知道自己的資金去向和消費總額,讓自己明白為什么會花這筆錢?是否達到了花錢的目的?從而確定哪些錢是必要的支出,哪些是不必要的支出。
哪些是沒掌握分寸的花銷和不值得花去的錢、哪些是投資決策失敗被割走的錢、甚至還能讓自己反省有哪些是心態浮躁追高殺跌買的股票、以及哪些沒及時止盈又被深套的基金。
不僅要記,還要學會復盤,復盤的意義在于檢視,花了記了,卻不總結,記下的就只是數字,并且它不會帶來任何的改變。
我們花出去的每一筆錢,都捆綁著我們的每一個決定,每一次選擇。
復盤是一次自我剖析的過程。如果沒有復盤,就是在重復做著相似的事,同樣的錯誤犯下N次也不知道,更無法察覺和改正?
02
學習理財從強制儲蓄開始
說到強制儲蓄很多年輕的朋友都看不上,都覺得錢是靠賺的,不是靠存的,甚至有人會說不會花錢怎么會賺錢呢?
也有人覺得:
“我們辛苦工作,買杯拿鐵犒勞自己有錯嗎?”
“我自己掙錢自己花,去看偶像演唱會有罪嗎?”
“人生苦短,每個人都只能過一次人生,何必要過得這么辛苦?”
“年輕人不社交,怎么能早日在職場上有提升呢?”
大部分人把理財直接等同于節省,于是理財變成了一件苦差事。每個月勒緊褲腰帶,這里摳一點,那里省一點,一個月下來,卻依然所剩無幾。
不少人會堅持說理財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雞湯,因為你省下來錢以后,你反而錯過了美好的生活。
理財和隨心所欲的生活,真是這么不相容嗎?
其實,我們無需為了存款數字損失生活質量。
我們需要的,只是站在更長的時間軸上,理解金錢背后的價值,包括自由的保障。
合理的儲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支付給“未來的自己”。
分享一個最簡單的10/50法則:把10%的日常收入和50%的獎金收入放入一個儲蓄賬戶。這不會讓你的生活質量有所下降,卻讓未來的你更有底氣。
有人說:你說的都有對,但強制儲蓄我做不到啊,說好的每月存三千,不知不覺就月光。
這就需要挑戰一下我們的意志力了,其實我們可以選擇把“先花再存”改為“先存再花”,比如:零存整取或者基金定投。
這里介紹一個狠招,就看你敢不敢對自己下狠手。
有個同事,剛開始接觸理財的時候,為了強制儲蓄跑到銀行開張儲蓄卡,把在線支付和移動支付功能統統拒絕,辦定期轉賬,每月自動從工資賬戶里轉筆錢進去,然后把這張卡剪碎丟掉。
想要取錢就必須本人排大隊憑身份證填表掛失補辦,一個星期后再去取卡了。怎么樣,你花錢的阻力足夠大了吧。
這樣你還說自己做不到嗎?所以,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敢不敢做。
03
學會理財,基金定投
曾聽人說:不會理財的人不配有錢,因為即使有錢,他們也會胡亂揮霍掉。
我本性是個喜歡亂花錢的月光族,但一直在磨練自己的意志存錢,一年前聽了一節理財講座后,開始做基金定投。
月初就把一部分錢自動轉到基金賬戶,這樣消費就會下意識地減少一些,日子也沒有過得很可憐。
聽到很多人問,做為初學投資理財的新手,為什么要做基金定投呢?
基金定投,其實就是通過一個時間差,讓我們攤薄了我們基金的平均成本,牛市的時候你有參與,熊市的時候你也有參與。
舉個栗子:
你買了一支基金非常不幸的是,中間它經歷了三次斷崖式的下跌,每一次跌幅都在50%
我們來看一下數據。
算一下賬,你一共投了4萬元、共1.5萬個單位,而我們的平均成本大概是2.67元。
所以這時,當我們的基金凈值漲到2.7元的時候就已經回本并且開始賺錢了,當基金漲到5塊錢的時候收益率大概是87%,當基金如果漲回10塊錢的時候收益率會是375%。
當然這個案例太過理想化,但基金定投確實魅力無窮,而且還是懶人投資的好方法,關鍵點就是要堅持,不能也不需要像做股票一樣每天盯著看盤。
巴菲特說過:通過定期投資指數基金,一個什么都不懂的業余投資者,竟然往往能夠戰勝大部分專業投資者。
基金定投是最適合小白們去參與的投資方法,因為幾乎不需要思考,因為我們都不是神仙,不用想著低買高賣這種很難做到的事情。
資源和機會永遠不會缺,好的方法也是不斷積累和總結出來的,生活在今天這個時代的80、90后的我們,自然不必刻板固守傳統的消費、理財觀念,但金錢從來不會嫌太多。
在如今階層固化越來越嚴重,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時代,如果不是富二代,做為普通人的我們要想讓自己生活得更好一點,理財是最不可或缺的技能,能好好記賬,強制儲蓄,做好理財規劃是擺脫貧窮的第一步。
正如《華爾街之狼》里面說的:“這世上,做窮人不光彩。我富過,也窮過,但我每一次都會選擇做富人?!薄叭绻腥擞X得我膚淺,或者崇尚物質,那就去他媽的麥當勞找工作吧,因為那才是你歸屬的地方?!?/p>
生于貧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生甘于貧窮,不思變、不進取,一無所成,還怨天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