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所謂矛盾體就是事物的方向會有兩面或多面,而且往往會是相對的。矛盾體在每個人,每件事都可能出現。
我也是一個矛盾體,其實也是近不久才敢于承認的。它是一種隱藏的特質,平時不會有所察覺,也不知道它的存在,更不會預先避開。但一旦遇到小小的挫折、選擇,或者不順心的事兒它就會不受控制的跳出來左右你的情緒。
對于我其實也不一定是具體的或者真實的事兒。也可能是天生的感性,易傷感,所以經常會臆想一些事情,由一生二,由二生三,從而搞的自己很焦慮,(怎么趕腳有點像林黛玉了呢),其實事實可能并沒有發生。
在這時我能感受到有兩個思維在辯論,一種聲音在抱怨或者害怕某個未來的事情發生——“不希望是這樣的結果,我不能接受,我該怎么辦,怎么會這樣呢,太過分了,太不公平了”等諸如此類的聲音。并且順著這條路走下去,可能會產生一個比較悲觀的結論,通常會對自己說——順其自然吧,就這樣吧,能怎樣呢,有什么辦法呢,湊合吧,退出吧等一系列悲觀話語;同時又有另一種聲音在教我更理性或者釋然,這種聲音會站在其他的角度考慮——每件事沒有絕對的好壞,通往終點的路徑是多樣的,而每條路上也都有絢爛風景,既然選擇了這條路,為何不好好的欣賞和發現它的美呢。還有一些事,諸如生死,更是我們沒辦法去控制的,那何必還要糾結呢,不如趁有限的時間里做更多想做的事,讓自己的遺憾少一點。客觀來說這個聲音可能會得出正確的結論,其實每個角度的關注點不同,所以造成的結果不同,也沒什么毛病。往往有些事既渴望也會很無奈,那莫不如就先做好眼前事吧。
內心的思想沒辦法控制,或者說很難。但作為一個退卻了稚嫩的成年人,綜合各方面條件后往往會選擇第二種理性的思維來開導自己,自行療傷,并將第一種隱藏在陌生人面前。
在工作中,也經常會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兒,當時就過不去這個坎兒,內心郁悶無處可說。這時候就會有各種憤怒的小情緒奔出來了,越想越氣,以至于無心工作。從而想怎么去逃避,可能是選擇休個假,也可能是用什么方法給自己一個心靈撫慰。
但往往過后一想這也沒什么,并沒有自己想的那么糟糕,而且也可能沒有造成實際的影響。也會發現達到某種事情的路徑并不是只有一條,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一定要跟著別人走相同的路。所謂的隨大流不挨揍,但這也就很難做這個領路人。
大多數人在事情發生時并不能理性的想明白這些事兒,而且往往越年輕的人越想不明白。相對于一些人生閱歷豐富的人,則是可能較容易做到的,往往他們也會看的更淡更輕一些(什么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吃過的鹽比你吃的米飯還多等,個人覺得還是有值得參考的價值的)。
另外最近也在思考,我們的關注點其實應該多放一些地方,類似理財,雞蛋不能都放在一個籃子里。當你的關注點多了,就不會緊盯著這一件事了,其中一個的得失也就顯得沒有那么重要了。
謝謝你能看完我的廢話,對此你有哪些想說的,或者有哪些經驗呢?大家可以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