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最本質的區別是什么?是金錢?地位?外表?
其實這些都是表面的東西,認知才是人與人最大的區別。
1.《成功,動機 目標》
記得第一次看這書封面的時候,當然是果斷的略過,絕不回頭。因為我對一切標題含有“成功”二字的書比較反感,與其說反感這本書,還不如說反感成功學。
過了幾年后,我才發現這本書的價值,還是多虧了我比較信任的,國內著名的認知學家的推薦,我才下決定買了這本書。
書中提出的“執行意圖”,可以說是這十幾年心理學界著名的概念之一。它可以顛覆所有的時間管理和激勵人行動的方法,我們很多熟知的時間管理和目標激勵的方法,在它面前已經落伍了。
“執行意圖”提出者格爾維茨巧妙地開啟了一個新的流派。不再在認知層面,說服人們改變自我,而是教給人們一個小小的心智技巧。
比如,普通人思考目標的時候,使用的是目標意圖, 是:我要做什么…. 而他對自己的實驗對象,使用了一種替代范式。強迫實驗對象,使用一種稱之為:執行意圖的思考范式來思考。結果令人驚訝,人們更容易克服拖延癥、達成目標。這就是心理學之美!
好的方法適用于一切年代。 執行意圖在遠古時代也可以使用。執行意圖利用了大腦的未完成情節。你在大腦中往往會自問「我要做什么」,執行意圖則是提前幫你確定好:「回到家里坐到書房,八點到十點,開始寫作」。
于是你提前在大腦中埋下觸發點:地點 => 書房,時間 => 八點到十點,行動 => 寫作。當你回到家里,即使還沒有坐到書桌前,你的大腦已經開始自動工作,你會不知不覺開始寫作。
人的記憶負荷是有限的,執行意圖動用大腦默認網絡模式,會讓你不知不覺,開始寫作,產生強大的心流。GTD 只是一個提醒你八點寫作的外力,而執行意圖是讓你晚上八點自己像吃錯藥一樣坐在書桌面前開始寫作。
強迫人做事與不知不覺令人做事,會導致你的行為模式完全不一樣。執行意圖的 if-then 語句可能提前一個月就內置于你的大腦中,是提前很久許下的承諾。 所以在格爾維茨的實驗中,學生們提前承諾自己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寫假期報告,結果完成率是未承諾者的兩倍。
2.《超越大腦》
上一本書是介紹了“執行意圖”這一概念,而《超越智商》這本書介紹了“理性”這一心理學重要的概念。這本書也是理性心理學最經典的著作。
“執行意圖”和“理性”都是21世紀人必須掌握的元概念。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是市面上非常流行的書籍,其中提出的“慢系統和快系統”的思考模式深得人心,由此行為經濟學誕生了。
其實,卡尼曼的書中的“慢系統和快系統”的思考模式就是借鑒《超越智商》作者所提出的“雙重心智加工模型”,但是作者已經在《超越智商》這本書中把這一概念升級了,提出來“三重心智加工模型”--自主心智,算法心智,自主心智。
這本書對想快速提高心智能力的你有莫大的幫助。
看完這本書你就不用去看市場上流行的關于決策和行為經濟學的書籍,因為這本書都可以幫你解答,讓你知道問題產生的源頭。讓你更好地決策,很好的思考,更理性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