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擺脫平庸?

前幾天,華為任正非接受央視采訪,就“時下的華為”發表了自己的觀點,而后與人力資源部的溝通講話1W字文稿公布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


這10000字的郵件稿中,無一不透露著一個信息:

我們的苦日子來了,放棄平庸員工。

去年年底,朋友圈被一篇文章刷屏:《真實故事| 失業的中年人:奮斗15年,被裁10分鐘》,一位外企員工在公司奮斗15年,最終還是免不了被裁的結局。

華為的苦日子來了,作為職場人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呢?

所以,一定要從擺脫平庸,可以平凡,但絕對不能平庸。



01 沒有什么天才,天才不過是訓練的產物

“沒有什么天才,天才不過是訓練的產物”

這本是著名暢銷書《刻意練習》中最主要的主張。

美國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K. Anders Ericsson在“專業特長科學”領域潛心幾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業或領域中的專家級人物:國際象棋大師、頂尖小提琴家、運動明星、記憶高手、拼字冠軍、杰出醫生等。

他發現,不論在什么行業或領域,提高技能與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則,他將這種通用方法命名為“刻意練習”。

艾利克森認為決定一個人是否平庸與卓越最關鍵的不是天賦,而是是否經過大量重復的刻意練習。

最好的例子,莫過于音樂神童莫扎特,莫扎特一直被無數人認為是音樂界的天才,是天生就帶有無法解釋的天賦,很多傳記里就記載了關于莫扎特很小的時候,便能彈奏大鍵琴、古鋼琴,演奏小提琴等,6歲就開始在歐洲巡回演出,并且開始作曲,8歲時寫出第一部交響曲,12歲時創作一部歌劇。在這方面,莫扎特確實看上去就是天才一般的厲害。

但實際上,經過作者的大量研究發現,莫扎特在4歲開始就接受他父親高強度的訓練,而在18世紀的歐洲,當時并沒有多少小孩進行過訓練,所以,莫扎特的表現才顯得如此突出。時至今日,我們已經見證了很多五六歲的孩子可以表演小提琴、彈奏鋼琴,從今天的視角看,莫扎特的成就并沒有當時那么驚人了。

另一個可以確切的是,莫扎特創作第一部曲子是在他15歲或16歲時,并不是6歲,而在那個時候,他已經在父親的指導下經過了十年的刻苦訓練了。

艾利克森在《刻意練習》中指出:天賦或者智商,可能在剛開始學習某項技能時具有優勢,但作用絕沒有想象的那么大,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且這種優勢,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變得越來越小,到最后,練習的時間和質量反而決定了成就的高低。

因此,這給我們最大的啟示便是:那些天才,并不是天生就能做到很好,一定是他們經過了大量的練習,如果我們也想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練習是唯一最重要的因素。這聽上去是一件多么令人開心的事啊。


02?1萬小時法則的對與錯

2008年,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出版其著作《異類》,針對艾利克森對柏林小提琴學生的研究演繹出了“一萬小時法則”,根據這一法則,想要在大多數的行業或領域之中成為大師的杰出人物,需要1萬小時的練習。


這一法則的提出,具有無比抗拒的吸引力,很容易被大眾記住,因為它滿足了我們發現某種簡單的因果關系的渴望:只要你在任何一件事情上花1萬個小時來練習,就會成為大師。

事實上,“一萬小時法則”在今天這個時代,已經嚴重不符合發展實情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工作勤奮,也經??磿踔劣械倪€有十年的工作經驗,但并沒有成為某個領域里的專家,有的甚至還面臨裁員的風險。但也有一些人年齡大不,經驗不多,卻能作到專家級別的地步,比如我們的李叫獸。

由此,可以肯定的是1萬小時并不是成為大師的最低閾值。

例如,優秀專業演員的專業技能習得往往是3500小時,而記憶專家技能的習得也不需要1萬小時,只需要數百小時。而根據另一個心理學家海耶斯的研究,一個作曲家從學習音樂到寫出優秀作品,平均需要20年的時間,一般不止1萬小時;艾利克森對史蒂芬超強記憶力的實驗也只做了200個小時,就能使史蒂芬成為當時世界上能記住最長數字串的第一人。

更為糟糕的是,我們許多人把1萬小時當作一種承諾,認為在任何一個行業或領域,只要做到1萬小時的練習,幾乎人人都能成為該行業或領域的專家。但在艾利克森的研究中,根本沒有這樣的跡象。艾利克森研究認為,那些杰出的人在練習的時間上比那些優秀的人所花的時間多得多。

實際上,即不存在1萬小時的最低閾值,也不存在練習1萬小時就一定能成為專家,1萬小時法則想告訴我們最重要的就是:

在任何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行業或領域,想成就一番事業,致力于變成業內的杰出人物,需要付出許多年的艱苦卓絕的努力,也許并不需要恰好1萬小時的練習,但要花很長時間練習。


03 如何進行刻意練習?

1萬小時的練習并不一定就可以成為專家,因為這里的練習并不是無差別或是簡單的練習,而是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是指為了提高績效而被刻意設計出來的練習,它要求一個人離開自己的熟練和舒適區域,不斷地依據方法去練習和提高。

比如,足球愛好者只不過是享受踢球的過程,普通的足球運動員只不過是例行慣事地訓練和參加比賽,而頂尖的足球運動員卻不斷地發現現有能力的不足,并且不斷以自己不舒服的方式挑戰并練習高難度的動作。

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有的人有十年的工作經驗,卻沒有成為更優秀的人,而有的人只有幾年工作經驗,卻老道得像個老司機?

因為他們刻意練習的程度不同,有10年工作經驗,但是大部分時間都在無意識地重復自己已經做過的事情,真正刻意練習的時間可能10小時都不到。他們并不是有十年工作經驗,只是把一年工作經驗重復用了十年罷了。

有的人只有2年工作經驗,但是每天花費大量額外的時間做刻意練習,不斷挑戰自己完成任務水準的極限,用于刻意練習的時間可能會有1000小時。

表面上看是10年和2年的差距,實際上是10小時和1000小時的差距——因為真正決定水平高低的,并不是工作時間,而是真正用于刻意練習的時間。



那什么才是刻意練習呢?

艾利克森給我們總結了以下幾點:

首先,刻意練習要求發生在舒適區外;

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層層嵌套的三個圓形區域:

最內一層是“舒適區”,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

最外一層是“恐慌區”,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

中間一層則是“學習區”。稍微高出一點我們能力范圍;


只有在學習區里面練習,一個人才可能進步??桃饩毩晞t要求盡可能的在舒適區之外的學習區進行練習。長時間停留在舒適區,能力基本上很難成長。

在學習區練習,有一個很好的標準就是:當你練習完一個任務的時候,回想一下,我是否離開了舒適區,即正在做的事情是否很輕松的就完成了,并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和學習?

在《刻意練習》中,艾利克森指出:往往那些開了幾十年的倫敦出租車司機,他們的車技并沒有只有2,3年車齡的車手技術好。對于出租車司機來說,并不需要多好的技術,能把客人送到指點地點就行,這樣的標準也使得他們在練習開車的時候處于一種舒適的狀態,所以他們停留在舒適區,按照自己習慣且熟悉的方式練習;

反觀專業的賽車手們,可不是這樣的,他們每天都會接受高強度的練習,在每一次轉彎時,都要思考我要如何更快,在每一次變檔提速時,都要想想怎樣更快。所以,他們每一次練習都在學習區中,一切任務都不會顯得舒服,需要有意識的付出和結果對比。

再比如,我學做菜時,前幾次可能會百度一下,紅燒肉怎么做?要準備什么材料,順序是怎樣的,做上幾次后,流程就熟悉了,不再需要百度,可只做過幾次,味道能有多好呢?

所以,我就想,如果再這樣重復做下去,肯定味道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只有去思考哪里做得不好,下次在開始之前,應有意識的去練習那個步驟。

同樣,學習,不也是這樣嗎,如果只是很舒服的按部就班的做下去,根本不會變得更優秀,甚至還會出現技能倒退,要有意識的讓自己處于學習區,即離開舒適區,讓自己不那么舒適的方式進行訓練。

其次,刻意練習是大量重復性訓練。

從不會到會,秘訣是重復。這里的重復,并不是對整體的重復,而是對專一,專項技能的重復。

比如,在那些武俠電視中,練武并不是一上來就開始練習武功秘籍,而是先大量的練習基礎功,扎馬步,打木人樁,挑水等,先把這些專項技能重復的練習之后,再開始練劍法,心法。


小時候,學習體操和音樂時,強調“分塊”練習,首先把整個動作或者整首曲子過一遍,然后把它分解為很多小塊,一塊一塊地學習掌握,最后再拉通練習。背書也是如此,先一段一段的背,然后再整體背誦。寫作亦是,寫作技巧和手法多如牛毛,把你最認同且適合大眾的技能大量重復的訓練,就能寫出讀者喜歡的。

所以,要想在某些領域刻意練習并且成為優秀的專家,就需要對某些關鍵技能進行分塊,并且進行大量的重復性訓練。

第三,刻意練習是高度集中專注的。

精力和時間一樣,具有排他性,用在這里,就不能用在那里,用在那里,就無法用在這里。

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精力高度集中,如果一心二用,不夠專注,那效果會大打折扣。

看書的時候,如果沒有用心去想,用腦去思考,只是走馬觀花似的讀一遍文字,那對知識的掌握,非常有限。我個人一直認為聽書一個很雞肋的學習方式,因為聽書的時候,受干擾的情況太嚴重了,一般聽書都是在同時做兩件事情,通勤路上聽,跑步時聽,等人時聽……,可能哪里冒出一聲大叫就能把你的注意力吸引過去,干擾因素太多了。

李笑來說:能夠長時間的專注,是區分一個人平庸與優秀的關鍵能力。

在刻意練習的過程中,必定也要做到專注,達到心流狀態。

最后,刻意練習是要持續獲得反饋。

反饋意味著,我們能夠知道每一次練習中,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做得不好,那是什么地方出錯了?下次該如何改正?只有這樣,才能一步一步向你的目標前進,也才能一步一步的向上提升。

正因為刻意練習要有反饋,所以艾利克森建議 ,學習任何技能時,最好找找該領域里比較好的導師,導師能夠在第一時間指正你的錯誤,讓你可以第一時間獲得反饋,以便下次做得更好。

沒有有效的反饋,就如同自己一個人抹黑走夜路,亂竄。更甚,在錯誤的方向或用錯誤的方法,越走越遠,這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所以,在刻意練習中,一定要給自己持續有效的反饋。


04 結語

正如艾利克森所說:天才都是訓練的產物。

而且我們也知道刻意練習就是最強的練習體系,就是最普遍的原則,那為什么還是有二八原則的出現呢?

因為,刻意練習是反人性的。

可反過來說,任何成長都是反人性的。如果你覺得道路好走,那你一定是在走下批路。

刻意練習,意味著我們不能很舒服的練習,不能以自己習慣的方式訓練,意味著要把一個動作練到吐為止,意味著百天如一日的練習;意味著精神高度集中,不能走神;意味著必須反饋,然后反思,再行動,如此循環。

總之,如果你覺得很輕松,那很可能意味著你并不是在刻意練習。

但,如果持續的刻意練習,可能帶來你的就是無盡的成就。

最后,用這句話來鼓勵自己也鼓勵你:知識重在知行合一,知道且做到。


END

2019.1.27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