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興趣上電商網站,看看暢銷書排行榜,其中一定有一本或幾本是跟戰勝拖延癥有關;如果你再有興趣,搜索公眾號文章,會發現關于抵抗和戰勝拖延的文章更是浩如煙海。
從孩子到成人,每個人都陷入深深的自責,覺得自己不夠快,完不成任務或沒有成功都是因為那該死的拖延癥,視拖延為洪水猛獸,我們似乎進入了一個全民“戰拖”的時代,歡天喜地,紅紅火火地和拖延對抗,和拖延為敵。
我基本上算是一個比較有計劃性和自律的人,但是也會陷入對拖延的迷茫中。
比如我雖然知道公眾號做不到每日發新文章,可能會影響公號快速發展,但是卻始終沒有實現日更;部門有個空缺崗位,招聘流程啟動了3個月,至今沒有招到合適的人。
這讓我禁不住問自己:我什么時候變成一個拖延而懶惰的人了?不能夠也不可以啊!
輕易的將自己判定為“拖延癥”,我心里當然不服,但是到底問題出在哪里呢?
原來問題的根源是我們混淆了“合理推遲”和“拖延癥”的區別。
同樣是造成某個行為或事情的推遲,二者不同在于:
-拖延癥:本來可以避免卻最終造成推遲,推遲行為造成嚴重后果;
-合理推遲:則是因為客觀條件的變化,我們主動推遲某種行為或是接受已經造成推遲的事實。
如果你覺得有點燒腦,我們不妨來仔細分析一下。
01 拖延癥 vs.合理推遲模型
下面這個模型來源于古典老師的專題講座。根據如下兩個標準,我們對所有推遲行為進行分類:
標準1:拖延行為本身是否可以避免 (可以避免 vs. 不可避免)
標準2:拖延行為帶來的后果的嚴重程度(后果有害 vs. 后果無傷大雅)
上面這個模型清晰地將推遲行為分為如下4類:
-真性拖延:可以避免 & 后果有害
-積極推遲:可以避免 & 后果無傷大雅(合理推遲的一種)
-必要推遲:不可避免 & 后果有害(合理推遲的一種)
-只是妄念:不可避免 & 后果無傷大雅
其實我們經常說的拖延癥就是模型中右上角的“真性拖延”,這才是我們需要不斷克服和改善的;而其余3種行為則根本談不上拖延。
就是因為另外3種并非真性拖延的推遲或延遲的存在,讓很多人給自己誤判成“拖延癥”,“戰拖”不斷,卻越戰越迷茫,越戰越焦慮。
02 ?不同策略
那么如何進一步區分這4種推遲行為,并采取不同的策略呢?
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例子,在不同的情景下,這4種行為到底怎么回事:
背景:
你報名參加一項非崗位必須,但是對未來發展也許會有好處的一類在職資格考試(比如一個財務人員報名司法考試),時間在半年后。
然而報名后2個多月,你發現自己的復習進度非常緩慢,教學大綱和指定教材一遍都沒有通讀,眼看著時間過半,你非常焦慮,為自己的拖延而懊惱不已。
情景1:
延遲行為分析:
你發現是自己沒有制定合理的復習計劃,也沒有充分利用所有業余時間,尤其浪費時間在刷美劇和手機上。
模型歸類:真性拖延
我們看到,這個拖延行為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拖延造成復習緩慢,最終會影響考試通過,使得后果會很嚴重。
情景2:
延遲行為分析:
因為前段時間忙于一個重要項目,你連續加班,造成沒有充分的時間復習。但是項目馬上結束,你就可以重拾書本,提高看書效率,加快復習進度。
模型歸類:積極推遲
和在職考試相比,重要項目的完成顯然具有更高的優先級,你覺得沒必要非要在這么緊急的時刻復習,所以你主動推遲了考試的復習進程。
推遲造成了上半程復習緩慢,但是下半程會因為更加投入和聚焦而使復習效率大為提高,因此暫時拖延的后果“無傷大雅”。
顯然這并不是“拖延癥”,并非戰拖的對象,你無需為此自責和難過。
情景3:
延遲行為分析:
近幾個月公司組織架構進行較大調整,你被調往新的部門,不僅需要大量時間熟悉了解新的工作內容和業務情況,還需要經常出差。而這期間你的孩子剛上小學,需要更多時間輔導功課。
你已經分身乏術,完全沒有精力和時間復習,有可能會推遲一年甚至兩年才能繼續這項考試。
模型歸類:必要推遲
顯然推遲造成的后果嚴重到你已經無法參加這次考試,但是卻因為你事務纏身,無可避免造成推遲,這就是必須的推遲,即必要推遲。
因此這也并非真正的拖延,而是基于目前資源和精力的分配條件,你必須做出的選擇,無需自責和展開對自己的批斗。
情景4:
延遲行為分析:
作為財務人員,你內心其實并不認同通過司法考試會為未來的發展增值多少,你打心眼里并不愿意去背那些枯燥的法律法規。
因此每次拿起復習課本,你本能的開始哈欠連天,困的不行,勉強撐起眼皮,看書的效率奇低無比。這種狀態無疑會一直持續到考試,結果可想而知。
模型歸類:只是妄念
這種情景下,也許只是因為身邊的人都說應該司考,司考有用,你經不住勸說,一時沖動報名考試,而內心其實是毫無興趣,甚至相當抵觸的,所以拖延行為在所難免,這種拖延導致的結果并不是你在意的,所以無傷大雅。
因為一時沖動,導致出現不可避免,又無傷大雅的后果的推遲,我們叫“妄念”,你不如直接放棄或停止好了。
通過上面這個例子在4種情景下的分析,相信你完全可以將被你自己宣判的那些“拖延癥”行為進行分類,并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策略。
將真性拖延識別出來,首先內心接納它而不是抗拒它,然后再根據時間管理,精力管理等多種科學方法持續改善拖延行為。
03 ?別錯殺自己
如果將文章開頭我自己的例子應用到上面這個模型,我是這樣剖析自己的:
關于公眾號文章的日更:推遲行為屬于必要的推遲。
根據目前現狀,我是利用業余時間寫作和運營公眾號,時間和精力的確在現階段無法實現每天更新文章(推遲無可避免);無法日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公眾號的快速發展(推遲的后果嚴重)
因為是必要推遲,我只要接受并認同這種現狀,未來當自己的資源和精力可以進行更多分配時,再開始考慮日更。
部門3個月沒招到合適的人:推遲行為屬于積極的推遲
因為對于這個人選的職責范圍和任職資格,公司內部進行了反復調整和確認,所以在沒完全確定前,主動通知了獵頭公司暫緩尋找目標候選人,也就是主動推遲行為(推遲可以避免)。
而一旦需求最后確定,就會同時通知幾個比較有經驗的獵頭公司展開大范圍搜索,效率更高。(暫時推遲不會造成嚴重后果)
經過如此客觀的分析,我的心理負擔小多了,做事的思路也更加清晰,關鍵是恢復了自信心,不再誤以為自己成為拖延癥一族,而郁悶不已。
我希望你也能沉下心來,好好分析下自己的日常行為,你高呼要戰斗的那些拖延行為是真正的拖延嗎?你是不是錯殺了自己呢?
即便是真性拖延,也無需氣餒和沮喪,坦然接受自己最真實的狀態,面對拖延,向它問好,和它握手,而不是抵觸和戰斗。
你會發現,當你能理性看待拖延時,你似乎看到了那個脆弱的自己,你竟有伸出雙手拯救那個脆弱的自己的沖動和渴望。
那個時候,你還會再拖延嗎?
作者木沐,清華大學MBA,亞太區戰略總監,10年以上知名外企高管經驗,專注于職場和個人成長領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