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027】
這是一個人人焦慮的時代。
有的人是“物質焦慮”,所以總在追求最新潮的服飾、最新款的電子產品;有的人是“信息焦慮”,所以老是在通過各種方式收集各類信息,深怕被時代所拋棄;有的人是“社交焦慮”,所以總是在刷新朋友圈,關注各類社交媒體上的最新動態;有的人是“知識焦慮”,所以總有讀不完的書、聽不完的講座和看不完的視頻……
我是最后一種。
我是最近一年才開始有這種體會。以前雖然也一直在看書學習,在各種媒體上看到了好的文章、視頻或者公開課,也會出于興趣先保存起來,有時間再去詳細了解,那時更多的感覺到的是學習新東西的樂趣,雖然許多內容看完以后其實就像剛喝完一瓶可樂,就爽最初那幾分鐘,過后并沒什么卵用,但總算是拓展了視野。
然而大概從去年開始,“在線教育”模式突然在各大平臺上火了起來,隨便點開一個手機應用或者學習類公眾號,就有無數的“老師”在那里講課、分享、傳道授業解惑,你了解的越多,看到的各行業的“成功人士”就越多,了解到的各類“課程”、“講座”就越多,于是你終于深深理解了據說是蘇格拉底的那句名言“我知道我一無所知”,看到鏡子里那張臉,越來越覺得傻X:原來你竟然什么都不知道!
細究起來,這其實未必是一件壞事,至少說明你還保有不斷學習成長的心態,是個要求自我進步的好青年,比起那些渾渾噩噩只靠慣性就把日子過了下去的人要好多了,你對未來有更高的預期,也期望成為“更好的自己”。然后你就看著那些成天叫囂著“我的成功可以復制”的“成功人士”,每天不斷販賣著自己的“心法”、“秘籍”,你就像是初入江湖的菜鳥迫切地想要得到一本《九陰真經》,并借此揚名立萬。再加上你本來就心浮氣躁的德性,寥寥無幾的獨立思考能力,于是,你著急了,你慌張了,你這也想學,那也想看,仿佛一輩子沒進過城的山里娃突然闖進了大都市琳瑯滿目的百貨商場,這也想試,那也想買,只恨自己錢不夠多,時間不夠用。
于是,焦慮就這樣不知不覺地產生了。
面對浩如煙海的各大平臺上的各類“知識產品”,你突然陷入了“選無能”,完全無法選擇出適合自己的東西,怎么辦?
根據我久病成醫的經驗,這里提供四條標準,僅供參考:
1,確定你所選擇的東西都是真正具有價值的
這必須是你首先得確認的,不然你選了半天帶回家的可能只是天橋下賣的“大力丸”一類的東西,這需要一定的眼光,很多時候我們分不清一個東西的好壞,只是由于我們見過的好東西還不夠多。
2,戒“完美主義”,貪多求全
我自己就常常是一個“脆弱的完美主義者”,某些時候一旦開始一件事,做到中途稍微沒那么好或偏離預想的時候,我就不想做了,最先冒出來的想法是要么放棄,要么重新開始,就因為這一點放棄了很多東西,也栽了不少跟頭。面對各式各樣的知識,如果你什么都想學,那干脆不要學了,因為你會把自己給累死。什么都想要,注定什么都沒有。
3, 選擇長遠來看對自己“最重要”的知識來學習
在你感興趣的諸多知識中,選擇“最重要”的一、兩件來學習。“二八定律”即使不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規律,至少也是“之一”,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東西永遠不超過20%,否則,只能說明你還沒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重要”。多中心即無中心,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是這個道理。
4, 在選定的事情上持續且深度地學習
這就不用說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10000小時定律”,講的都是這個道理,這世界上可能存在“高效的方法”,但從來沒有“簡便的捷徑”,要想最后能取得一點不錯的成果,持續且足夠深度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剛花了點時間精力就想看到成效,這種事或許有,但憑什么落在你頭上呢?
終生學習的時代來了,而我剛從焦慮中起步;身陷人人焦慮的時代,愿我們最終都能順利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