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鏈接:
杰克。韋爾奇是美國通用電器公司首席執行官。我國一些企業管理人員在聽完他的報告后,感到有些失望:"您講的那些內容,我們差不多都知道,可為什么我們之間的差距會那么大呢?"韋爾奇說:"那是因為你們僅僅是知道,而我們卻做到了。這,就是我們的差距?!?/p>
《那個刻在桌子上的“早”》
忽然想起了兒時刻在課桌上的那個“早”字來。那時候的桌子還是實木,沒有現在這種課桌光滑的表面,但其實卻更結實,上課時候閑極無聊的孩子們常常用各種“工具”——小刀、圓規、鋼尺甚至削尖的鉛筆——去進行桌面藝術創造。當然最常見的就是在桌面上刻字,而刻的最多的就是“早”字。若要尋找源頭,似乎是來自魯迅先生的某篇文章,但好像大部分人并不是在讀過文章之后才刻的,比如拿我來說,年紀尚小的我當時還不知道魯迅是何許人,在桌子上刻個“早”就如同一陣風,悄然卻又堅定不移地在上學的孩子們中間彌漫開來,說不清楚是誰效仿誰,也沒有人追究為什么,因為似乎沒有必要:關于“早”的重要性上學的孩子們哪一個不是聽得耳朵磨出繭子來呢?“一日之計在于晨”“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么背上小書包”……一個“早”可以勾起人心底太多的東西,這個刻在桌子上的“早”,如同一個通關密語,承載了兒時太多盡在不言中的回憶。終于讀到了魯迅先生的那篇文章知道了“早”字最初的出處的時候好像是在三年級了吧,當老師在講臺上講到《三味書屋》講到魯迅在一次遲到之后在桌子上刻了一個“早”字的時候,我的目光停留在了我的課桌上,那張不知道傳了幾道手的桌子上大大小小刻了有十幾個“早”,有鋼筆寫的有鉛筆圓珠筆寫的還有的用不明工具畫的,有的字跡工整也有的歪歪扭扭,有的只在桌子表面淺淺畫著也有的“入木三分”,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個是刻得最深的“早”字,應該是用小刀之類的利器刻出來的,字很工整,比我當時寫在紙上的還工整,雖然是刻在木頭上竟然還有筆鋒,如同我臨摹的毛筆字帖上的那般漂亮,我第一次坐在這個位子上就被這個字吸引了,平時上課或下課無聊時總會有意無意地拿著筆或者手指在這個字上面反復書寫,應該在我之前的許多個人都曾這樣做過,因為這個字凹下去的地方就有好幾種不同的書寫工具留下的印跡,而字周圍的桌面也比別處要黑亮些,明明是木頭卻被摩挲出類似金屬的光澤。那日聽課的時候我的手又拂過這個字,指肚清晰地感受到來自桌面的凹凸,那個字已經被我爛熟于心,只聽老師在講臺上說:“相信你們每個人桌子上都可以看到不止一個‘早’字了吧,說不定你們也在哪個桌子上留過這個字,只是魯迅先生寫完這個字就再也沒有遲到過,可是你們呢,寫了這個字又有幾個能真正做到的,充其量就是破壞公物!”大家便都心照不宣地哈哈大笑起來,而我的手指有了那么一瞬的停頓。
就在我剛分到這張桌子的時候,班里最調皮的一個男孩曾提出要跟我換桌子,原來他是看中了我桌子上有一個小洞,這個洞就在“早”字的旁邊,從紋理看可能是一個木結,紋理走向如同一只眼睛,眼珠的部分不知道是不是人力所為已經空掉了,成了一個能伸出小孩兩個指頭大小的洞,看起來像一個空空的眼眶,讓人想起盲人空洞的眼神。對于一個上課容易陷入無聊小孩子,這個洞有許多用場,比如可以在桌子下面的抽屜里放想玩的東西假裝在看書其實是做小動作也可以墊高了下面通過小洞看看閑書再或者小點的零食也可以從小洞里送到嘴里,所以我怎么舍得割愛,自然是一口回絕了。當老師在講臺上揶揄我們刻了“早”也早不了的時候我忽然就想起自己平日的作為,就在這個用以自我鞭策的“早”字旁邊我卻利用這個小洞做了無數的小動作來打發原本珍貴的上課時間。當然羞愧只是一時的,日子還是照樣過,我甚至會想象當初在桌上刻這個“早”字的孩子又是耗費了多少課堂的時光一筆一劃刻下來的呢?大家都是如此,誰也不用笑話誰,而那個“早”字,在魯迅先生是鞭策他積極奮進的動力,于我們而言卻只是風靡一時的游戲,這個字雖有著讓人一目了然人盡皆知的正能量含義,但正因為太淺顯反而如同廢話一樣讓人忽略不計,我們大多數人依舊聽憑自己的惰性行走于平庸的人生軌跡,直到有一日發現極少數人因為踐行了這簡單得讓人忽略的道理并卓然不同凡俗時我們才懊惱或者不以為然地感嘆“這個道理我也是懂得呀!”只不過感嘆也是一時的,以后的日子里卓越的已然卓越,平庸的依舊平庸,這,就是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