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將人們的思維引導至遠古的黃帝時代。盡管《黃帝內經》是后人所撰寫,但其依據是從黃帝時代口傳心授傳承下來的。黃帝是華夏民族的先祖,文韜武略德治天下,并留下了和醫祖岐伯論述而成的《黃帝內經》,傳世醫學論證結集。為此,在這里不得不提醫祖岐伯。
《帝王世紀》載:“岐伯,黃帝臣也,帝使岐伯嘗味草木,典治醫病,經方《本草》、《素問》之書咸出焉。”從上述古文獻記載可見,遠古時確有岐伯其人,他同黃帝合著了醫書《素問》、《靈樞》,合稱《黃帝內經》,開辟了中醫著述之先河。其內容多以他與黃帝答問的體裁寫成,所以,記載“岐伯”的最早的文獻是《黃帝內經》。
岐伯出生于何地何時,世間有多本傳記。除了甘肅慶陽說,還有陜西岐山說,四川鹽亭說。一般認為,岐伯是慶陽人(今甘肅慶陽市慶城縣)人較為真實,依據有以下幾點。
一.自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八五年在甘肅慶陽西峰區南佐考古發掘的“南佐遺址”經過先后五次探方考古,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的部落居住遺址,僅中央房址面積就達到六百六十多平方米。距今四千五百多年,有可能是岐伯族群部落原址,距離岐伯出生地慶城縣五十公里。
二.甘肅正寧黃帝冢距慶城岐伯故里直線距離不足百公里。遠古時代交通是人類面對的最大困難,諸多史記考古得出的結論,黃帝活動范圍在西北黃土高原一帶,符合黃帝與岐伯論述醫道的地利。
三.黃帝登崆峒山論道廣成子。崆峒山距慶陽只有二百余里,進一步說明黃帝的活動范圍。黃帝和岐伯能順利接觸探討醫道,有著地理先天優勢。假如岐伯出生于四川鹽亭或者陜西岐山,最近距離的岐山也要五六百里,更不用說相距三千里之遙的鹽亭。遠古時代的交通工具就是兩條腿,至于馬匹牛車代步是周秦時代的事了。一去三千里,得多少個歲月啊!
四.慶城縣岐伯故里出生地遺址至今存在。慶城縣天子村青龍嘴自然村今天還能看到岐伯穴居的洞窟,并有后人祭祀供奉的“藥王洞”原址。
慶陽市的岐伯故里,位于慶城縣西南十公里的天子村青龍嘴自然村,村子自然環境幽靜偏僻,夾于東西兩山之間,河岸西山遠眺仿佛一條盤踞回首欲飲的青龍,古名青龍嘴,而岐伯古穴位置正好在青龍嘴部下方河岸邊。當地人世代相傳,岐伯出生時,天降暴雨,洪水滔天,岐伯一家橫遭水災,父母遇難,岐伯僅靠父母遇難前將他放置在一只木盆里,飄在水面上得以活命。后來岐伯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小時候的岐伯就嘗遍東西兩山百草,用草藥為父老鄉親醫治病患。
據傳,仙道終南山藥翁中南子云游古雍州慶陽一帶時,發現岐伯天稟異賦生而神靈,長識博識,便有意教化岐伯。
有一天雨后天晴,風和日麗。岐伯和往常一樣去山上采集草藥,途中突然發現一老翁從濕滑的面崖上踩空墜落下來。岐伯忙跑去搭救,只見老者昏迷不醒,腿腳摔斷,氣息奄奄。便把老人背下山施救。經過一段時間的護理診救,老翁傷勢漸愈。岐伯對老翁無微不至的護理和施放醫治,一直到腿腳痊愈下地走路。岐伯的這種救亡撫危品德感動了中南子。他把他所有的醫藥本領都傳授給了岐伯,他白天識藥嘗藥性,晚間學習天地陰陽、四時運氣之理和醫術及養生療疾。數月之后,岐伯學醫認真,醫學理道精通,中南子在考問過程中,對答如流。后來黃帝在崆峒山闖道于廣成子時,中南子參加了法會,他向黃帝推舉了歧伯。黃帝親自考察、論醫述道,岐伯均能論古鑒今,對答如流,頗為黃帝崇敬,便拜岐伯為師,為天師。后記言成冊,形成了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岐黃之術成為惠澤萬世的瑰寶。
今天,在岐伯故里慶城縣周祖陵旅游景區傍邊,建有藥王洞養生小鎮等生態游覽園,成為慶陽市最大最具歷史氣息的旅游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