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姥姥四處找她的iPad,姥姥問我8歲的兒子:“你是不是又把姥姥的iPad拿走了?”
兒子大聲的說:“沒有啊,真的不是我拿的。”
我走過來看著兒子的眼睛,問:“你沒有拿姥姥的iPad?”
兒子雙手攤開,眼神清澈而真誠:“媽媽,真的不是我拿的。你為什么總是不相信我呢?”
我覺得有些愧疚,在心里已經選擇了相信兒子。然后解釋說:“因為你之前可能拿過姥姥的iPad,所以姥姥才會認為這次也是你拿的。”
兒子很無辜的說:“媽媽,以前我可能拿過,但我這次真的沒拿,請你相信我。”
我跟姥姥說:“肯定不是孩子拿的,也許您放到別的地方,忘記了。”
結果,第二天,姥姥在兒子房間的床底下找到了她的iPad(相當的打臉),孩子說謊了。
首先,我十分氣憤,一方面是因為我與孩子的爸爸一直立志于教育孩子做人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要坦誠,而誠實更是十分可貴的品質。看來我們的教育不僅沒有起到正面積極的作用,反而有些矯枉過正了。另一方面,我因為自己被欺騙了而感覺羞愧、氣憤不已。但等冷靜下來之后,我開始反思,孩子究竟為什么要說謊?我分析可能出于兩種原因,第一,孩子玩了IPad,害怕被批評而說謊;第二,孩子覺得欺騙很有意思(在欺騙中獲得小喜悅和自我滿足),有意識的說謊。無論是哪種情況,都不太容易讓人接受,我開始正視孩子說謊的這一問題,并且開始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結果只證明:I’m not alone.
研究顯示:不管什么性別、國際、宗教,兩歲的孩子30%會說謊,三歲的孩子50%會說謊,四歲的孩子,超過80%會說謊,而超過四歲的孩子,大部分都會說謊。(數據來源:Insights from Children’s Lies )
孩子為什么會說謊,雖然不愿意接受這樣的事實,但幾乎可以肯定的說,說謊是人類的天性,是靈長類動物新皮質發育的一項基本技能,同時也是動物們自我保護的一種本能和手段。
-1-
客觀的“謊言”世界
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是老實人,就像我自己,我自認為是很少說謊的,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幾乎沒有人不說謊,說自己從來不說謊的人,要么就是騙子,要么就是自欺欺人。不相信?試著回答下面的問題:
1、你的身高是多少?
2、你的體重?
3、你謊報過自己的分數嗎?
4、美顏相機?
5、內增高鞋?
……
是的,我們不愿意正視自己及生活中的不完美,我們喜歡粉飾太平,也許只是稍稍的修飾并且有那么一點點兒的夸大其辭而已,看起來無傷大雅。出于禮貌和涵養我們會虛假的客套;出于趨利避害的本能,我們會言不由衷的奉承;平時的人際交往中,我們更是少不了敷衍應付、虛偽與蛇。我們說謊可能因為不想傷害他人,可能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隱瞞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或者僅僅只是一種“習慣”。
有些時候謊言并不一定就是說假話,不說話同樣可以騙人,比如一個表情、動作或者神態。就像日本人的“禮貌”和招牌式微(jia)笑,很有職業素養,但你卻很難感受到他們的真誠,相反感受更多的是疏遠和距離感。有的時候謊言很難分辨,為了更有說服力,說謊者自己都必須信以為真,看看政客們的演講和鋪天蓋地的商業廣告就可以窺其一二。
我們身處于一個謊言編織的世界,這聽起來似乎有些危言聳聽,但是仔細想想,如果你開打收音機、電視,看看新聞、刷刷朋友圈,不難發現,不僅我們自己每天都會編上幾條謊言,我們接收到信息也大部分都是謊言。何以至此呢?因為人類是善交際的動物,說謊就是社會生存的基本法則。
就像變色龍會變色一樣,謊言更像是一種偽裝,一個面具,哪怕面對最親密的人,甚至面對自己時,我們都不愿意卸下它。試想一下,你每天幾乎一睜開眼睛就要對自己說一系列謊話:這真是全新的一天(實際上與過去的每一天并沒有任何不同),你收拾停當、化好妝自信滿滿的去上班(依然沒有獲得比平日哪怕多一眼的關注),你假裝開心地投入工作(每天依舊累得像條狗),炫耀你有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只有你自己知道有多少次你都快被他逼瘋)。我們欺騙自己、麻痹自己,是因為事實的真相太痛、太苦了,我們需要人為的設置一個屏障和緩沖區,在成人的世界中,謊言就是這樣一種工具,為了讓我們看起來更得體,從而能夠更好的活下去。
-2-
孩子的謊言
對于孩子說謊,我們經常陷入如下誤區:
1、孩子說謊是很嚴重的錯誤,是性格缺陷或道德問題;
2、孩子的謊話,很容易識破;
3、只要認真批評教育,就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孩子說謊的習慣(或者說如果沒有改善,就是教育方法不對);
你會被自己的孩子欺騙嗎?毫無疑問,答案是肯定的。
研究顯示,六個月大的嬰兒,雖然還不會說話,但已經懂得想要獲得大人關注的時候要假哭。物種的智慧程度越高,這個物種就可能越具有欺騙性。當孩子們說謊時,他們的表情是很自然的,雖然他們的表情背后,可能有害怕、內疚、羞恥,可能還有一點騙人的喜悅,但這些都被隱藏的很好,對我們來講很難捕捉。
“謊言”也并非人類專屬,有些動物也會用裝死或其他手段來欺騙捕食者或獵物,比如變色龍會根據周圍環境改變自己身體的顏色隱藏自己,聰明的松鼠會假裝把橡子埋在洞里來欺騙前來窺視的小偷。
科學家發現靈長類的新皮質越大說謊的能力越強。孩子說謊并不是性格缺陷,而是天性使然,甚至可以說是孩子成長的必由之路。因為孩子說謊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心智發展的讀心能力(mind reading),通俗的說就是具備一定的審時度勢、察言觀色的能力;另一個是自我控制(self-control)能力,控制說謊時的語言、語調、語速,控制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等,這兩種能力在將來的社會關系發展中也至關重要。缺乏讀心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還經常會與一些比較嚴重的問題聯系在一起,比如多動癥和自閉癥。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如果你發現你的孩子開始撒謊了,不要驚慌,應該慶幸,因為這意味著他進入了典型發展的新的里程碑。
-3-
謊言的“好壞”
也許,你要申辯:你這是混淆概念,我們出于尊重、禮貌、得體而說出的“善意的謊言”,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惡意的欺騙”是不可原諒的,要從根本上杜絕。但謊言真的有善惡好壞之分嗎?那什么樣的謊言才是好和善,什么樣的謊言就是壞和惡呢?
我們要把謊言放到具體的情境和事件當中去,才能分辨出它的好壞善惡。比如回到文章開頭的例子中,孩子為了逃避懲罰而選擇說謊是一種求生本能,并非惡意的,我們也不能評價這就是一種“壞”的表現。
當然,也不能對孩子的行為不管不顧,鼓勵孩子說出真相,勇于承擔責任,因為逃避責任而“說謊”是愚蠢的做法,這并不能掩蓋事實的真相。但我們不能評價孩子說謊的這一行為是“可恥”的,是“丟臉”的或是簡單粗暴的說是“惡”的。如果孩子說謊是一種本能,是一種求生天性,那么我們就應該正視它,接受孩子會說謊并且會屢次說謊的這一基本事實。
換個角度說,訓練有素的“說謊”甚至可以稱之為一項技能。有研究顯示,小小的自欺式謊言,也許能夠幫助孩子更快地達成目標。想想大部分象棋、撲克牌,甚至足球、籃球等競技游戲都需要你有一定的欺騙對手的能力。而成為一名出色的演員或歌手,首先要做的就是對他們所演繹的東西深信不疑,這樣才會更有情感和深度,更富感染力和欺騙性。
也許,“謊言”并沒有善惡好壞之分,只有使用的是否得當罷了,正如史密斯(David L.Smith)在他的暢銷書《Why We Lie》中所說:“說謊其實沒有好壞之分,它是一個超越法律和道德的求生本能。”
參考資料:
1. <Insights from Children’s Lies> by Kang Lee;
2.<BRAIN GA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