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我外婆說過的哲理話

文、月方


外婆不識字,可她通透世理,對晚輩的訓辭一套接一套,令人不勝其煩的同時又對她的口才不勝妒慕。現在外婆離世,而外婆的哲語卻時常縈繞耳畔,細細品味,農人的真知有如泥土,簡單、厚實、質樸,值得我們一輩一輩傳承。

農民都是聞雞起舞,農民外婆也不例外,即使冬日滴水成冰,她也黎明即起。看著外婆邊干活邊呵白氣,我只有往被窩里縮得更緊。外婆至我床前,見我醒著,便念叨:“早起三樁,晚起三慌!”

不聽。起來后果然是慌張的,饅頭攥在手心,腦子里亂蹦著那些需要默寫的生詞,踏著鈴聲進教室,心撲棱棱亂抖,迎著老師威嚴的逼視,終于有兩個詞沒寫得出……想第二天一定聽外婆的話早早起,可惜,第二天依然舊習難改。

現在,我成家立業了,諸事纏身,算來算去只有凌晨早起擠時間,看看書上上網寫寫字,再拾掇拾掇家務,早起完成的何止三樁啊!忽然就對蒙頭大睡的男友念叨:“早起三樁,晚起三慌啊!”那個樣子一定很外婆!


對待錢財,外婆也有自己的看法:“財到不知來路,財走不知去路。”所以,有財莫狂無財莫沮喪,有財無財都是轉瞬即變的事,當不得真。她講這樣的故事:過去有個大財主,恃“財”放曠,看人不起,他目空一切嗤嗤笑:“驢馱鑰匙馬馱鎖,什么時候窮到我!”結果一把天火燒了他的全部祖宅,空留那些鑰匙鎖了。瞧,財走就這樣風中不留痕雪上不留印。

而窮也不是沒有盡頭的事情。外婆這樣勸一個家道衰落的親戚:“雨下不了一時,人窮不了一世。”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人生變幻,說不定下一刻行好運的就是你。所以,對待人生不可太萎靡,也不可太有把握,得意時擔點心事,失意時想點希望,松緊平衡,這是農人生活的哲學。


“捕到魚,舢板都會說話。”外婆是這樣詮釋成功的。當成功的人士在電視上侃侃而談時,外婆就推著老花眼鏡這樣言。不由我不會意一笑。成功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你成功了,怎樣說都是道理,你失敗了,怎樣解釋都是狡辯。由此逆推理,說明萬事不是先說再做,而是你先做成了,才有資格來說,即使是塊舢板,只要捕到了魚,你就放心說吧!


“斗米養個仇人,升米養個恩人。”當有家庭父子不合、母女反目,外婆就這樣感嘆。想想真是字字見血,聲聲含淚。有多少子女在心中對父母恨極,當初一把屎一把尿地撫育,不就是養個仇人嗎。而好心人的一點幫助往往讓受助人感激一輩子。對待親人,我們有多少忽略啊。當我們跟父母沖突時,要想一想,那一把一把、聚集成山、養大你的米啊。


“忍了忍了一樁去,免了百樁來。”我們常說忍,要忍啊忍。而外婆的忍卻更直接,更簡潔,你要一樁?還是百樁?這樣一想,當然就忍住了。


小時候外婆是這樣教導我做作業的:“不可雨天背穰草,越背越重啊!”意思是本來當天可以完成的作業你不完成,結果第二天又有新的作業,你一拖再拖,事情越來越多,你就會象雨天背穰草了。后來長大了讀高中,外婆又這樣說:“力氣養一人,智謀養千口。”學累了學苦了學厭了,就咂摸咂摸外婆這句話,不知不覺又劃進知識的海洋:力氣天然生長,而智謀可得一口一口吃進老師的方程方法啊!


作家王安憶說:“中國農民的語言包含了最豐富長久的歷史沉淀,書齋里的文字一旦到了農民語言面前,便無法不顯得蒼白、貧弱、乏味……”有人說這話有點過,但我還是在書齋里頻頻點頭,恨不得鉆進書本跟王安憶來次親切握手——并熱切想起我那人去話還在的外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