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今夕何夕
很多人在生活中,不斷地把時間浪費在那些其實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上,不自覺地成為一個不動腦筋的人。很多人做了一輩子飯,也沒成為廚藝高手,還有很多人開了很多年車,也沒能成為汽車達人,僅僅是會開車而已,如此案例,比比皆是。根本原因在于我們對這些事沒有足夠的興趣和熱情,使得我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僅僅停留在了表面,看似完成,實則沒有什么進步。
我們在最開始學習某樣新的技能時,都會刻意用大腦指導我們的行動,從而讓自己進步。學車的時候我們會刻主動記憶踩離合、踩剎車、拉手剎的順序,還會去理解怎么打方向盤,結果等我們學會之后,開車從來不用大腦,上來就靠感覺開,雖然也能開動汽車,但是從此以后,開車這項技能也就是熟練動作而已,不會有什么大的突破。還有就是我們的車壞的時候,家里的水籠頭、吊燈壞的時候,我們都會找專人來修,長此以往,我們就會走入舒適區,失去了自己成長的機會。
《異類》的作者格拉德威爾提出一萬小時理論,意思是想要在某個領域取得成功,需要付出一萬小時的努力。但如果,這一萬小時不是刻意練習,不斷提高,那么就算十萬小時估計也不會成為這個領域的高手,頂多算個熟練工種而已。想一想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有多少陷入了舒適區,這也就能明白為什么有些人能不斷挑戰突破自我,而有些人始終沒啥進步停在原地了吧。好的習慣和壞的習慣都能影響人的一生,經常跑步鍛煉的人身體肯定要比貪吃懶動的人健康很多,自律性強的人肯定要比自律性差的人取得的成就要大。
扎克伯格每年給自己設定一個新目標來測試自己的自制力,這些目標跟公司的運營也沒啥關系,就是為了挑戰自己,避免自己呆在舒適區。2009年每個工作日戴領帶,2010年學習中文,2011年只吃自己殺死的動物,2012年重新開始寫代碼,2013年每天認識一個新朋友,2014年每天寫個表示感謝的便條。還有我們經常看到的,每日3000字計劃、365日攝影計劃、每日早起鍛煉身體等都是對自己的小挑戰,讓自己不斷成長和進步,從而一點點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階段性地給自己定個小目標,然后努力達成吧,長期堅持下來,你會看見自己的成長,停留在舒適區只會讓你一成不變,逆水行舟不進則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