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告訴你:不幸的婚姻別將就

圖/源自網絡

我的父母離過兩次婚。也就是說,他們經歷了離婚-復婚-再離婚的過程。

他們第一次離婚時我才5歲,印象已經不深了。但是我還記得爸爸那天離開時的情景。

其實從小爸爸很疼我,帶著我各種玩兒,也從來不對我發脾氣。比較而言,媽媽就嚴厲的多。所以小時候,我都是更喜歡爸爸的。

那天爸爸要走。雖然我不懂為什么,但是我小小的腦袋里好像有一種預感,他走了也許就再也不會回來了。所以我坐在地上,抱著他的腿,大聲的哭著:“爸爸,你不要走,不要走好不好。”

結果換來了一頓打。那是爸爸第一次打我。

時隔不久,他回來找媽媽復婚。

媽媽已經被她傷透了心。怎么可能回頭。然后我跪在地上,一邊哭一邊懇求道:“媽媽,你就原諒我爸爸這一次吧,就一次,如果他再犯錯,我就再也不認這個爸爸了。”媽媽抱著我大聲痛哭。后來,她就答應了。

這件事是我外公外婆在后來回憶的時候無數次對我說起的。他們驚訝于我小小年紀怎么會說出那番話來,怎么會洞悉大人之間的恩怨糾葛。而我在得知這件事的時候,心里想的是,如果沒有我,媽媽的人生也許就不會如此艱難。

復婚不過是一紙契約。協議可以重簽,傷痕卻無法修復。他們復婚后,過得并不快樂。

爸爸滿懷愧疚,媽媽心存芥蒂。他們的第二次婚姻走得顫顫巍巍,如履薄冰。

終于,在我初中的時候,他們的矛盾到達頂點。我對那段時間的記憶就是他們倆無休無止的爭吵。每天在家里的時候,我都豎著耳朵,只要一聽到他們說話的聲調開始上揚,我就立馬跳起來,沖到他們倆中間,阻止即將爆發的戰爭。

我還記得,無數個夜里,我都從夢中哭醒,然后再哭著入睡。

那是我童年最大的噩夢。

初三那年,媽媽問我,如果爸爸和媽媽離婚,你跟誰?我說,跟你。然后和媽媽抱頭痛哭。

從那之后,我就開始勸媽媽離婚。她總是看著我欲言又止。我知道,她害怕無法給我一個完整的家。

可是這個家其實早就不完整了。

一個完整的家,并不是有爸爸有媽媽,而是在這個家里,有愛。

我們的家,早就在我5歲那年聲嘶力竭的哭聲里,在爸爸揮起的拳頭上,在媽媽顫抖的指縫間,支離破碎。

如果能給我一次時光倒流的機會,我想回到5歲的時候,我會告訴那個女孩不要哭,不要挽留,不要在媽媽傷痕累累的心口上,再撒一把鹽。

我希望我的媽媽,首先是她自己,其次再是一位母親,一名妻子。

1938年,哈佛大學開展了一次史上對成人發展研究最長的研究項目。這項研究對724位男性進行了持續76年的持續追蹤,日復一日的詢問他們的工作、生活、健康狀況,最后得出研究結論——擁有良好社會關系的人最幸福。

婚姻關系作為所有社會關系中最為親密的一種,對人們心情、健康、甚至大腦的影響都是不可忽視的。

生命很短暫。我不希望我的媽媽把她的生命浪費在無休止的爭吵、道歉、傷心和責備上。我不希望她為了我去維持一段貌合神離的婚姻。我不希望她在嘆息和流淚中日漸衰老。何況,媽媽完整而平和的愛對于我來說,比一個分崩離析的家庭要好得多。

《為何家會傷人》的作者武志紅說,他曾經采訪過英國的安德魯王子,他與妻子莎拉離婚后,坦率的告知了孩子他們婚姻的失敗,同時告訴孩子,這并不影響父母對他的愛。并且在孩子成長的重要時刻,他們倆都盡量一起出席。所以這段失敗的婚姻并沒有影響他們的孩子,孩子們都樂觀并且陽光。

所以,即使父母結束了婚姻關系,并不代表著孩子無法在健康的環境下成長。恰恰相反,一段已經不幸的婚姻還要勉強維持,才是對孩子真正的傷害。

姑娘們,我希望當你遭遇到不幸的婚姻時,能首先考慮自己。你,愿不愿意繼續這段婚姻?對你來說,這段婚姻究竟還有沒有挽救的余地?而不是,一次次的勸說自己,孩子需要爸爸。

因為只有當你內心快樂,充滿愛的時候,你才能把你的愛,帶給孩子。

當你自己在痛苦中沉淪的時候,你的愛對孩子來說,也皆是重負。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