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說出問題所在》
? ? 想要幫助學生解決他的困難,首先要了解他的問題是什么,因此,讓學生說出問題所在,是很重要的第一步。然而,一開始會談就直接以建議或教訓的方式往往會讓學生變成受教者、傾聽者,難以有機會道明原委。所以,老師可以用一些開放式問句來引導學生,以收集相關信息。例如:告訴老師,發生了什么事?當你讀不進書的時候,心里想到些什么?當你看到成績不好時的感想是什么?你希望父母如何來面對你的學業問題?你希望自己的學業表現是什么樣子……這樣的引導問句,可以誘發學生重新整理、思考自己紊亂的思緒與問題。當然,在發問的時候,老師應針對一個主題有系統地、由淺至深地發問,才不會使學生的情緒更為錯亂,焦慮。當然,老師溫和的態度也是發問的重要條件,如果不能讓學生感到老師的關心,一連串的發問就會變成指責式的質詢,如此一來,只會讓學生更為退縮或抗拒。
當學生愿意吐露一些心事時,不管說了多少,老師的回應方式將會決定學生是否愿意繼續深談。最好的一種回應方式是以溫和的眼神、誠懇的語氣
摘述學生談話的內容。反應學生的情緒,讓學生相信老師真的接納與了解他所說的內容。例如:父母希望你每科都考一百分,讓你覺得很有壓力;你發現自己喜歡隔壁班的女生,覺得很不應該。看到自己因此無法專心讀書,又覺得很擔心。如果能讓學生說出學業的困難與內心的痛苦,學生便有了一個情緒抒發的機會,因為老師的積極傾聽,本身就具有支持學生的功效。馬上就要開學了,努力去實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