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墨明365日寫作計劃第7天的寫作內容。
為什么我會不敢去挑戰(zhàn)?這個反省由來已久。
一直以來我都是屬于"穩(wěn)當"的那一類人。迄今為止人生軌跡中規(guī)中矩,讀書、工作似乎按照某種既定路線去發(fā)展,沒有一絲掙扎與折騰。雖然有時候覺得人生真是跌宕起伏(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的臺詞),但是捫心自問,這一路走來算是波瀾不驚。
但是一直伴隨著一塊軟肋:我沒有挑戰(zhàn)精神。不敢去嘗試新生事物,體驗不一樣的人生軌跡;不敢去突破當下的極限,沖刺更高遠的目標。甚至有一種預感,在這種工作生活狀態(tài)下,不久的將來只能過得如行尸走肉一般。
我不想喂給自己雞湯,而是試圖琢磨其中的原因。我覺得問題的深層原因在于某種“風險管控的心理機制":
趨利避害,是所有生物的生存本能。一種新生事物試圖侵入已經穩(wěn)定的生活環(huán)境時,會受到心理的條件反射式的抵觸。這種心理機制在后臺完成了風險評估,有充分的理由認為,新生事物與更高的目標有很大的概率造成當事人——我的失敗。因此,在這種心理防御下,挑戰(zhàn)的動機在源頭上被削弱。更可怕的是它的惡性循環(huán)。一旦這事沒有按預期開展,就像會有一個聲音在說:你看,我說的沒錯吧,這事還是辦不成。最終,這種滾雪球式的連番打擊,把事情徹底搞黃。
應對這種可怕的機制,我覺得有以下辦法:
升起強烈的動機
動機是首要的。如果是一時興起,那么很可能只是三分鐘熱度。那么如何保證動機的質量?關鍵在于目標的篩選。結合自己當前最迫切的需求、最能帶來成就感的向往,這個動機才能永葆活力,根本停不下來。指定具體的計劃
動機有了,具體的計劃則是最好的舵手。用心的計劃,不僅從根本上避免空談,而且會不斷強化實踐的決心,預知可能的利弊。必要時,還能對目標進行合理的修正。階段性反饋
在行動過程中,需要對計劃中的每一步進行總結與反饋,總結經驗。達成階段性目標時,給自己一點甜頭吃,哪怕只是一點自我鼓勵;遇到挫折,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修正計劃。
扯多了,動起來才是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