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的兒童創客木藝教育品牌
一所位于赫爾辛基的芬蘭幼兒園校長說,在我們這里幼兒園木工課和家政課教室,“都是學生最迷戀的地方,教室需要校長出面科學分配,否則爭不到手”。
?
鋸子、刨子、木頭……那些幼兒園木工坊里“笨笨”的家伙為何會讓孩子們如此趨之如騖?

芬蘭教育的這一舉措與其說高明,不如說是樸素,細究之下,你會發現他們的成功之處正在于完全順應了孩子身心的自然發展規律。
?
反觀蒙特梭利關于于敏感期的論述,也說明了同樣的道理:學前階段兒童的感覺器官處于異常敏銳的階段,也就是各種感覺的敏感期,如果順應這些敏感期開展相關的活動,對學習和成長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人的一生思維模式發展可經過直覺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這三個發展時期,3—6歲的幼兒正處于承上啟下的年齡,屬于形象思維階段。

在這個階段,孩子需要通過身體感官去獲得認識、探索世界,而游戲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
在課堂上,我們打造出了各種木工主題游戲,給孩子提供他們需要探索的材料,讓他們去感知,去“玩”。而有意思的是,“當孩子覺得好玩時,他們也就有了繼續學習下去的動力”。
?
把知識和技能“藏在游戲中”,讓孩子們在寬松、愉快的環境中享受學習的過程,慢慢發展出自己獨立、自信、專注、創造等能力,這無疑是他們獲得成長的最佳途徑。
?
樂木課堂的出發點并非是要把孩子們培養成木匠,我們只是希望他們在做兒童木工DIY的過程中,在運用各種幼兒園木工工具教具的過程中,能吸收到各種養分,培養興趣和能力,鍛煉思維模式,最終使心智得以全面發展。

樂木課堂幼兒園木工坊課程分享
《貪吃的刨子》?大班階段
大班年齡階段的孩子對自己的認知和能力有了一定的信心,因此正是鼓勵自主探索和創新的最好時機。我們將課程分為3個環節,4個課時,循序漸進、針對性的幫助孩子發展能力。
01
學科環節
課程內容:認識刨子
教學意義:著重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和想象力
觀察力
對現在的孩子來說,刨子已不是生活中的尋常之物,運用這種陌生感激起孩子的好奇心,順勢進行引導,就開啟了一扇認知的大門。
?
每個人都長的不同,那么刨子長的都一樣嗎?通過展示不同種類的刨子,讓孩子去觀察、對比,加深印象,“找不同”是所有孩子最喜歡的游戲。

木紋有順有逆,如何讓處于形象思維階段的孩子去理解這兩個概念?通過觸覺,摸摸木頭的紋路,去感受和辨別“順”的光滑,“逆”的毛糙。再聯系生活中其他的細節,比如頭發摸起來也是有順逆的,讓孩子們學會觀察,喜歡觀察。

想象力
如果說觀察是獲取信息的源泉,那么當知識和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異想天開”的原料就有了。
觀察完刨子的形狀,讓孩子想象一下它像什么?
?
從推刨子的動作又能想到什么?
?
卷發、羊毛、棒棒糖…… 一朵朵刨花在孩子們五彩斑斕的想象中可以是任何東西。

02
游戲環節
課程內容:學習、掌握刨子的使用方法
教學意義:促進孩子手眼腦的協調。在動手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過程又活躍了孩子的思維。
?

動手能力
看一百遍,不如做一遍。真實的體驗是孩子認識事物的最好方法。
?
幼兒期也是軀體動作和雙手動作發展的最佳時期,使用刨子的過程,能充分調動起孩子的各種感官。
?
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大腦的靈活度是成正比的,在木工活動中,豐富的實踐操作直接促進了視覺、觸覺、動覺及感知覺的發展和相互間的協調。

創造力
把孩子們喜歡的繪畫與木工結合起來,變化形式可以激發孩子的創造熱情。
與成人世界的條條框框相比,幼兒園的孩子思維尚未定形,具有非常強的可塑性,此時也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最佳年齡階段。

作品完成后沒有所謂孰優孰劣,重要的是讓孩子去體驗創造的樂趣,樹立起自信心。

03
互動環節
課程內容:讓孩子們介紹自己的刨花畫作品
教學意義:發展語言能力,鼓勵孩子勇敢的表達,學會分享、學會與別人交流自己的看法。
?
社交能力
“玩耍”是孩子之間最好的相處方式,在課程設置的游戲環節和互動環節中,在互相交流、幫助、分享、甚至是沖突中學會如何交往,并建立起友誼。
?
語言能力
每次作品完成后,鼓勵孩子自己上臺介紹,通過經驗的積累和反復的鍛煉,孩子們的思維和語言能力將得到很大的提升。

學鋼琴并不一定是要成為郎朗,學畫畫并不一定是要成為畢加索,學木工也不是要做一個木匠……?“為了成為什么而去學什么”有時只是成人的功利心作祟,對于孩子來說,生命中接觸的所有事物,都是一粒種子,都會慢慢積累成我們預料不到的樣子,每一步,都會讓孩子成為獨特的自己。這不僅是我們從芬蘭教育、從蒙特梭利那里得到的啟發,也是樂木課堂繼續堅持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