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陣子,互聯網圈子里面其中一件大事便是李叫獸(李靖)和合伙人創辦的北京受教科技有限公司被百度以近億元收購,李叫獸去了百度當副總裁。李叫獸是什么人?他是一個以研究營銷方法論而聞名,提倡營銷科學化模式化的人。
我雖然不是營銷人,但是很多李叫獸寫的分析文章我都有看過,他文章里面很多都有涉及到教導營銷人如何將社會心理學的知識應用到營銷策劃或者文案創作當中,用模式化的方法和工具去產生解決方案或者文案。
他同時對企業戰略和策略等也非常有研究。
據說他從小辦事情就特別有策略思維,例如他在初中的時候打架是班里面最厲害的,并不是他力氣大或者長得壯,而是他買了很多類似《武警實戰格斗》之類的書回去研究打架技巧。
我從他身上感受到所謂策略思維的威力,同時也作為喜歡探索思考的人,對策略思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打算培養一下自己的策略思維。
一說到策略思維,你會想起什么?諸葛亮“草船借箭”?張良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還是姜子牙的“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想要培養策略思維,先弄清楚到底什么是策略。百度百科是這樣定義“策略”的,策略,是指計策;謀略。一般是指:1、可以實現目標的方案集合;2、根據形勢發展而制定的行動方針和斗爭方法;3、有斗爭藝術,能注意方式方法。
這什么鬼?都是講什么斗爭競爭的,難道就是專門搞陰謀詭計小動作、厚黑算計或者勾心斗角?然而并不完全正確。不錯,那些陰謀詭計算計的確也算是一種策略,那是一些人要完成打擊異己或者保住地位的目標,就發明并采用了很多陰暗狠毒的策略。
在中國,我覺得一提到策略,就不得不提到《三十六計》、《孫子兵法》還有《戰國策》等等一些著作,一說起這些,神秘感又會產生,總是覺得玄乎又玄的,又想起那些陰謀詭計,巧設機關,其實這些并沒有那么神秘。我因為對三十六計這些非常好奇,因此打算從這些開始研究起。
《三十六計》這些之所以給人陰謀計的不好印象,是因為很多這些計謀都是產生在古代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算計斗爭。
但你們有沒有想過,
為什么這些計謀可以這樣運用?
為什么人會中計?
你也許會說,不就是被騙了或者貪小便宜,要么就是那人笨唄,這些都可以說是正確,然而我覺得這是正確的廢話,我思考過,古代那些人也許就是在日常中探索到了我們人身上有這樣那樣一些人性的弱點,或者認知弊端,又或者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規律,之后就根據這些弱點和規律衍生出一種又一種的套路計策,用來打擊異己爭權奪位,實施陰謀,但也可以這樣想,我們知悉了我們身上有各種各樣人性上的弱點,我們可以利用這些來做廣告公關、營銷宣傳推廣等等,作為平常人,我們也可以在平時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做決策的時候做一個更加理智的人,,避免犯一些不必要的錯誤,被一些不相關的東西誤導,也可以更加明辨事理,甚至可以應用去其他方面,作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
要記住,工具規律等等很多客觀存在的東西本身沒有好壞之分,而是視乎使用的人,使用的目的,例如同樣是一把刀,歹徒可以拿去搶劫殺人,醫生也可以拿去做手術救人。
在接下來的一系列推文里面,我會在三十六計里面選一些計來說說我個人的見解,篇幅也許長短不一。如果你之前有了解過三十六計,可以試試看從我這個角度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