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莫將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2018,走進六十歲,才有心思領會此詩的意境美。
是啊,饑來食,困則眠,熱取涼,寒向火。一顆平常心似乎已經安住,但還達不到“了無是非取舍,只管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的坦然。
2018年只有最后幾天,一頁頁日歷撕下,一道道皺紋平添,一個個日子值得留戀。
生活需要儀式感,豈是“萬字長文”能夠盡言?
但“萬字長文”可以算是一種“儀式感”,可以記錄下:春天的喜悅,夏日的憂愁,秋天的斑斕,冬天的瑞雪。
是的,儀式是把本來單調普通的事情,變得不一樣;儀式是讓我們對所在意的事情,懷有敬畏心理。
“水,最容易消失在水中;人,最容易消失在人群中”——這是《活著不是給別人看的》一本書里最為經典的一句話。人最容易消失的地方,不是莽莽叢林,而是喧囂人海。所以,在茫茫人海中,自己的存在只有用自己的儀式。比如:春天約幾個好友走進大自然,悅享大好河山的壯美;夏季與清風対語,跟鳥蟲交談,感受陽光的熱烈;秋天看落葉飛下,撿拾那片曾經的擁有和失落;等一片雪花飄來,圍爐讀書,與茶相伴,任書香浸染。
不管怎樣,“你的2018”,值得被認真對待。
(一)春天,我用詩意走過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 ? ? (海子)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劈柴,周游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愿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愿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雖然詩人在詩中想象著塵世的幸福生活,并用平白、溫暖的話語表達了對每一個人的真摯祝福,但我們仍舊分明感到在那份坦誠的語氣中隱含的憂傷。有多少人,深情地朗誦著“海子”的這首詩,去看春暖花開,雖然淡忘了海子的寫下這首詩后的離去。
是的,如果還能面對詩人,一定會與他交流,遞他一杯茶,給他一個活下去的理由。但一切的發生,沒有如果!
似曾記得:春節剛過的樣子......
忙碌著,忙碌著,春節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喝了咖啡的樣子,欣欣然笑瞇了眼。紅燈籠掛起來了,鞭炮響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人們從家里走出來,三三倆倆的,成群結伙的。公園里,廣場上,瞧去,熙熙攘攘全是的。散散步,打打球,孩子們嬉笑著,牽著風箏跑著。風輕悄悄的,太陽暖暖的。
人群里,不同往日的是新年的服飾,紅的惹眼,綠的鮮蔥,兆示著過節的喜慶;更加繽紛靚麗的是脖子上的圍巾, 紅的像火,粉的像霞,花的像蝶。遠遠看去,如同涌動著的春潮,飄舞著,悅動著,似乎在與春天招手。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春節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著些糖果的氣息,混著酒香,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休閑的人們走親串友,高興起來,呼朋引伴的擺上豐盛的酒菜,賣弄自己的廚藝,咂出一年的辛勞,品著收獲的喜悅。屋子里傳出的朗朗笑聲,跟清風流水應和著。大街上滿跑著的孩童,手提花也成天嘹亮的響著。
大年初一,遇上晴朗的天氣,給節日增加了溫馨。在初升的霞光里,面對的是洋溢的笑臉,無論是不是熟人,招手問個好,抱拳道個福,是這一天特有的“美味”。傍晚時候,上燈了,紅紅的燈籠,和著霓虹燈的光暈,烘托出一片熱鬧而祥和的夜。
在鄉下,年味兒似乎更濃些。五更時分,你看那些趕著趟兒,成群結伙的挨家串戶拜年的人們,若在大街上相遇,一聲“過年好”能響徹半道街;還有哪家的孩子扔出個小炮,倏忽間沒影了,剩下的笑聲又炸香了一街筒子。晚上,村里的老爺兒們喝酒的湊了伙兒,打麻將的成了場兒;姑娘媳婦們伴著音樂扭秧歌,跳街舞;年長的則在村口的小廟前打起了扇鼓。放假在家的孩子,更是恣肆地瘋玩兒著,似乎要把一學期的束縛給找回來。此時, 每個家里傳出來的都是滿滿的興奮和快樂!
城里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只有在春節里,才能真正的放松下來,十足地享受著美味佳肴,釋然地玩樂著。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節過去,人們又都將各做各的一份事兒去。剛起頭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
春節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招人喜歡著,給人以希望。
春節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給人以美好。
春節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向前去,給人以力量。
寫罷,憑窗而望,天上的明月和繁星,一如往日一樣的寂寞,絲毫沒有因這一天的熱鬧而動容而失色,銀輝照耀便是它不變的本色。
就這樣,2018的平常日子開始了。
推開窗,又是一度花開時。春,實實地來了!
哦,滿眼的花紅,遍地的青蔥,就連空氣里都散發著泥土的清香。面對一樹的癡情,內心再多的惆悵,也會一時隱忍,以免傷了這滿樹的熱情和饋贈。且吟:
清明雨近花爛漫,
春紅一俱應滿園。
繁華迷人不須醒,
春夢不覺誰與眠?
看著從粗硬的枝干里拱生出的嫩綠,錦緞一樣的花朵,感嘆著植物的生命力,反而覺得自己很脆弱。
春天里,一切的萌發,心里也有了想寫點什么的欲動,也參加了“十年寫作訓練營”。但是,拿起筆只是覺得手無力、口無語,心里空空的。甚至時時懷疑自己能否堅持下來,又想懶惰下來靜靜地任時光飛逝,慢慢地變老;也常常覺得猶如受了凌冬的侵襲,想用厚厚的棉被裹嚴微顫的身子,捂出一身汗來驅去風寒。
印象里似乎剛剛過了年,眼看著春又要過去。其實,日子很簡單,吃了喝了忘了,苦了累了笑了,個中滋味只有自己曉得。
就像花兒,開得燦爛的引蜂招蝶地自豪;綠葉,也就是眨眼的功夫已滿樹蓬生;更有石頭下的小草,毫不示弱地竊竊爬出,似乎要窺探春天的奇妙……
萬物生長,各有姿態,還是各自安好吧!
也許受了春天的感染,寂靜的夜里又有了鍵盤的叩響......
寫什么呢?
日子?日子里有可以寫的么。
有時想,就這么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詞條,對于自己也覺得沉甸甸的!
“過日子還是混日子呢”?似乎有點故弄玄虛,但捋一下走過的日子,還真不好定性。
其實,我們大多時間是在毫無目標的“混日子”,只不過給“似乎很忙碌看起來也很努力”找一個借口罷了。
只有在夜間敲動的鍵盤上,才可以尋思自己真實的感受,也想用文字為自己找尋一塊兒棲息地......
然而,太陽是不眷戀黑夜的,總是自顧自的照常升起。
清晨,沿著排污成流的“小黃河”,有意無意地抻抻腰、拍拍手,間或跑跳幾下;避開打拳舞劍的人群,繞過載歌載舞的團隊,就想等來一縷晨曦。
春綠里,蹲下撥開松動的浮土,頂著籽殼的嫩芽,鮮亮生機。此時,眼睛一亮,何不將心安放于她?不經意間,信手拈扶,脆弱的新綠便折腰而斷。是啊,這光鮮兒是禁不住寄壓的。
忽然想起艾青的一首詩: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說著,走著,春花就開了。走進公園,迎春花招手微笑,于是簡略幾句詩意,算是對春天的對接:
柔韌的枝條
弓彎成
密實的花堆或花墻
初暖乍寒
便串起
細碎的鵝黃
如綻放的煙花
隨春雷炸響
暖風麗日
花簇相托
嫵媚出
明艷的春姑娘
似乎還有些羞澀
素手推開
初春肅穆的簾帳
迎春花開
春心萌動
好想扶起春犁
犁一地春種秋收的夢想
其實,閑下來,春天里去江南走走,不錯的。
于是,與朋友一起來一次“三月下揚州。除了享受美食之外,還是幾句詩意在心頭:
正是煙花三月,能去江南親綠賞紅,相遇并親近溫婉的江南,才能真正享受這“春”的嚼頭!
哦!此行,且將迷離了自己!
置身于茶香花濃的杭州,只能敞開了心扉,吸納著天然的清新;游行在岸青波醉的西子湖上,才可領略才子佳人們的一往情深;傾聽著委婉動聽的江南絲竹,禁不住被故事里的故事幻化得飄逸欲飛......
面對大自然的美麗,縱有千情萬慨,只覺得語拙詞窮,畫筆也顯得無力。只有大口大口的暢吸,才感覺已是清晰的沉醉,沉醉的清晰!
心中有詩難成句,只因詩詞名曲留萬千。借江南風情,誦一首《憶江南》,來彌補不能寫江南的缺憾!
《憶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二)夏夜給我黑色的眼睛
歲月禁不起回憶,走過春,便是夏天。寫到這里,其實,心里已覺得不安。明知道自己的生活沒有詩意那么好,也沒有勇氣揭開皮囊去憂傷,那就用黑色的眼睛喜歡夏夜吧!
一日,既然有白晝和黑夜之分。那么,白晝有白晝的風采,黑夜自有黑夜的神韻!
厭倦了串流和塵囂,靜謐的夜,則顯得飄渺而迷人。
夜初靜,人已寐。一片靜謐祥和中,任思緒和著風、裹著雨、舞著雪,隨意而去——
夜,值得去欣賞!
因了日作的忙碌,便忽略了夜的品讀;習慣了喧囂的舞步,而淡忘了靜謐的輕柔;胡亂的倒頭而夢,鼾聲強壓了靜夜的小調。哦,不能享受夜的恩典,是一種欠缺!
當你看完了喜歡的電視節目,洗漱了一天的勞累,釋然而睡的感覺卻絲毫無意光顧,那么,你不要給自己嘔氣,生硬的數著1、2、3直至百千,何不推窗而望去欣賞:
若是晴空,皓月當照,吳剛為伴、嫦娥霓裳,舒展的長袖掩映了白日里躲不過的陰面冷孔;銀白的月光灑在地上,樹影婆娑,空幻了扯不斷的瑣事糾結。此時,默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舒緩一下氣息,心緒也便坦然了許多。爾后,斂起劍一般的目光,屏息側聽。鳥蟲的鳴唱,似乎和著音符,“吱呀”有致,“咕咕”有聲,這悅耳的交響樂,一定是它們恣肆的原生態,因為少了白日的驚擾和捕殺。間或拔節作響的花草,送來一股清香。此情此景,美男擁窗暢懷,豪氣靜收,賦予生活的承擔;少女斜倚窗欞,舒展秀發,潔凈心志,迎接天使的恩澤;若是小夫妻、老來伴兒,相擁或牽手憑窗遠望,說說月,看看夜,“月有陰晴圓缺”的情懷,淡然了往日的磕絆和絮叨......
夜,具有包容的襟懷!
太陽下的光環,賦予了人們溫暖和歡欣。旋轉的舞臺,盡顯著“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演技。累了,倦了,傷了,夜會將你深情地攬在懷里。休憩在月影下,抻一抻腰腳,給自己解解乏;靜默于花草間,抹一把眼淚,將委屈訴說給星和月;即使你傷到極至,廣袤的夜空,也能混響你的吶喊和哭泣,不會讓你晾曬和灼傷。如果說,白天是角斗士的舞場,那么,黑夜則是性情中人的港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夜令人欣喜,“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的秋思讓人遐想,更有“.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凄涼和悲愴,但“愿作雙青鳥,共舒明鏡前”的絕美,則是人們對于魔幻般夜空的希寄!
夜,撐起溫存的幕帳!
夜幕的降臨,人回家,鳥歸巢。春有清香彌漫,夜為你摳窗,你可以推窗迎風,可以憐香惜玉般告訴自己,春天有你就有希望;夏天,聽任雨打芭蕉,夜為你奏唱,你可獨自沏一杯花茶,氤氳里讀詩淺吟;秋風習習,夜為你護擋,你可以緊掩窗門,隔窗聽落葉,不必獨自感傷;而冬天里,雪花掩窗,當溫一壺老酒,圍爐夜讀。任思緒放空,與夜一起深藏!
感謝!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深邃、覬覦、還有迷茫......
文字,真的很撩人的,禁不起思量。夏夜雖短,可能因了鳥蟲的鳴叫,失眠時只能“讀月”:
《聲聲慢.月影單》
恍恍惚惚,迷迷離離
凄凄慘慘戚戚。
正是仲夏夜時,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涼茶,怎敵他,熏風來急?
月上窗,影單只,卻有圓缺更替!
滿眼舊事來襲 ,惟悴損,如今有誰堪比?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蟲鳴更嫌淅淅 ,到子時,物非星移。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其實,寫到這里,已是內心澎湃,淚眼朦朧了。外表的光鮮,不只是為了掩藏,而是為了給自己以慰藉和力量,也為了不被他人同情或煩擾。于是,內心的辛酸匯合成雨夜的惆悵:
寂寞深深,柔腸寸愁言語困。
依窗風襲,幾點雨沾巾。
杯影缺月,只道茶無味!
人何處?連雨綿綿,望斷歸來路。
好在,能夠收回隱藏的孤獨,找回眼前的喜悅,這個有雨有趣的晚上可以紀念:
窗外下著雨,中雨;室內讀著詩,唐詩。
最近,從朋友那里微商了一臺小機器人——小智伴;昨天又在市場買了一只蟈蟈;晚上喝茶聽雨,聽蟲鳴……
溪溪嚷著要將蟈蟈拿到客廳來,也許太熱鬧,蟈蟈不叫了。
忽然,溪溪說,要和機器人比賽讀詩了。打開小智伴,傳出優美的唱誦聲: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溪溪也隨著音樂自己舞蹈起來。此時,不知蟈蟈是受了感染,還是聽懂了要參與比賽,竟然振翅而叫了:吱吱——吱吱——
好一個熱鬧場面,簡直就像一支生命律動協奏曲。
女兒拍照,我錄著小視頻,感受著這種生靈之間的互動、相知,愿一切靜好安詳……
(三)相約在秋風里
走進六十歲,也算是生命的秋天吧,真的從心里感知自己與秋的親近,更加喜歡秋天。
真是流年似水,自己覺得還算神清體健的,如常地退離職場,賦閑于家已有幾年。梳理一下以往躁動的思緒,凝神定氣后,這幾年倒不覺得有多少失落感,就像從肩上卸下了什么似的,輕松了許多。遠離紛爭,淡泊名利;少去忐忑,受命于心;任由風急雨斜,我自閑庭信步。不知這是一時脫韁后的灑脫,還是囿于圍城的倦怠,生生的溢出一種出離的慨嘆:“行至水窮處,坐看風云起” !
作為女性,特別是自覺游弋于知性圈的女人,回想起來,光艷如同倏忽的流星一樣短暫,而奮爭就像界河兩邊的棋子博弈無定。倒是歸家了,也便踏實了。重新拿起丟落的針線,想起密密縫補一生的娘親,記起一小兒紡線納鞋的閨蜜;悠閑之時,可以放手大把的時間,聽京劇、看電視劇,或喜或悲,任由情緒釋放。
都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八月十六也是閨女回娘家的日子。借此約幾個閨蜜小聚,也很愜意。最爽的是,木有了老公的盯伴,單身一般,簡約出行。或穿行于商廈和街市,大物小件的樂購;或落座于霓虹閃爍的酒吧和茶舍,舉杯換盞,盡享舌尖之美,細品過往歲月。
幾個一起長大的老閨蜜,雖然來往不曾間斷過,誰家大事小事的一呼即至;而在事業和家庭兩頭忙的日子里,悠閑自在地相聚不是件容易的事兒。說來,人這一輩子其實就是在畫圓。長大,離開,忙碌,退居。而分離幾十年之后,猶記心頭的總有幾個發小的影子。
在農村,姑娘家起名很簡單,不是芬兒啊蘭兒的,就是榮兒啊珍子的。生于貧瘠的五、六十年代,幾個姑娘擠在一家炕頭是常有的事兒。這樣,幾個十多歲姑娘就都住在珍子家了,有的一直到工作,或出嫁了才離開。
記憶里最不能忘記的是在一起紡線的情景。那時候,搬住一塊兒,每人隨身帶的是一架紡車,白天上學,晚上紡線。最多時屋子里擺五架紡車。你想,幾架紡車在說笑戲鬧中,嗡嗡吱吱地,有節奏地共鳴著,交織成一曲歡快的小夜曲。有趣的是,一邊紡線一邊哼歌唱戲。唱得最多的是那首《大生產歌》里的第三段:婦女們呀么嗬嗨,都爭先呀么嗬嗨, 手搖著紡車吱嚀嚀嚀吱嚀嚀嚀嗡嗡嗡嗡吱兒, 紡線線呀么嗬嗨。而唱“革命樣板戲”也是每晚必唱的,從《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唱到《紅色娘子軍》、《白毛女》,輪番著唱。可笑的是,不是忘了詞兒,就是調高唱不上去,再加上有的跑調,反正一個完整的唱段都沒有。就這樣,在勞動中歡樂著、穿越著,成長著......
如今,都到了心輕體閑的年齡。借著節日,隨便找個理由,芬兒、蘭兒和珍子就湊一塊兒了。不再為誰請客而打小算盤,倒是一種灑脫了。想想小時候,幾個姐妹兜里揣著兩塊錢可以騎單車去市里玩一天,最后還要剩下兩毛,因為花光了會挨訓的,也可能失去再去玩耍的機會。這日子就怕比,現在想來,生活還是在不知不覺中變化著、豐裕多了。
小聚一般都是蘭兒做東的,因為在這個小圈里蘭兒是“大款”;芬兒有時夾帶老公珍藏的一瓶法國紅酒。珍子最近才喝上了功夫茶,去哪里都會帶幾包好茶的。
其實,女人喝酒講究的是一種情調和品味。特別是知性女人,享受的是這種蘿月弄琴,松風煮茗,把酒臨風的清靜和安逸。所以,吃飯選址也是講究的,既要有文化情調,又要靜潔舒逸。“羅曼麗舍”正適宜。女人喝酒也很美,纖手持拿高腳杯,淺斟慢飲,如敘家常;但總是多了點對生活的品味!
沉浸在這如醉如歌的時空里,眼睛有些迷離,臉上的皺紋似乎也舒展開來。珍子借著優美低婉的樂曲,好像回到了鐘情一生的課堂一樣,又低聲吟誦起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余音未落,三只酒杯便齊舉額眉,輕輕一碰又緩緩落下;又稍起將杯微傾,掩口而下。恍惚間,杯光里似乎映照出在水一方的伊人,這不就是“虞美人” 么?
虞美人是一種草本植物,也是秋夏之交的最美的風景。你看她,花未開時,蛋圓形的花蕾上包著兩片綠色白邊的萼片,低垂獨立于花梗上,就像低頭沉思的少女。待到花蕾綻放,萼片脫落時,虞美人便脫穎而出了:彎著的身子直立起來,向上的花朵展開四片薄薄的花瓣,質薄如綾,光潔似綢。花冠似朵朵紅云、片片彩綢,雖無風亦似自搖,風動時更是飄然欲飛,原來彎曲柔弱的花枝,此時竟也挺直了身子撐起了花朵。實難想像,原來如此柔弱樸素的虞美人草,竟能開出如此濃艷華麗的花朵。虞美人的珍貴就在于,兼具素雅與濃艷華麗之美而和諧地統一于一身 。
落地于薄沙,出落得也許有些欠美 ;但能像虞美人一樣,“以柔弱的花枝,挺直了身子撐起了花朵”,蘭兒、芬兒和珍子也不失為“虞美人”了!?
是啊,秋天的美麗總是被一場秋風秋雨掃去,但看落葉也是一種風景。不過,正處于“秋歲”的人們,總也是有一種淡淡的情愁在心頭。
人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若傷至切,痛至深,則無有了賞花閱如來的心氣兒。
記憶深處的思念,如同落葉荒蕪了語感,只能寂寞獨坐無言。
走在飄零的冷秋,倚靠在忍痛的清樹,任樹上的葉子砸落,又從頭上、肩上滑落,匍匐一地……
眼看著隨風而逝,又旋至成堆。撿拾起一捧碎葉,分不清哪樹之落。輕落的腳步,也躲不及葉碎的瞬間。似乎聽到哀婉的低啜,蹲下來捧起與泥粘合的碎葉,卻分不清哪一抔屬于自己,更不知將它安放在哪里?
秋風秋語,惹得滿念心碎。春的播種,夏的成長,那堪一把蕭風橫掃,滿樹的希望化為一抔卑微的塵土......
其實,四季的輪回里有花開花落,葉生葉衰。葉子隕落枯萎,大樹禿枝蕭疏,逆抗著朔風凜冽。或許來春再發,或許是大樹本命的回歸。而人生的單行道上,卻有去無回。用心血涂抹的一張張畫頁,一旦被撕碎,則永遠無法粘貼修補……
慨曰:
寂寞獨坐深秋里,
誰人解我彷徨意。
常記枝繁葉茂新,
哪堪殘卷揀不起。
……
深秋里,一個人獨坐,聆聽季節輪回中細碎的聲響,更有窗外葉落的飄零,在寂夜里揉人心碎。煎熬的心如同落葉無處著地。悲者無淚……為大樹的孤寂?還好,有夜……任疼痛灼傷,任思念蔓延,任季節潮濕,任歲月蒼老無言。
(四)冬天過了還有春天
初冬黃昏,暮色里透過梳枝殘葉,西下的太陽只露出余暉。也不知為何走出這么遠,蕭瑟里清楚地聽見樹葉脫離母體的嘆息。一大片,一堆堆,滿地都是的。不同形狀,不同色彩,飛舞著,翻卷著,努力地著陸擁在一起。
凝望著落葉,似乎在看著一個個生命體最后的掙扎......
無邊落木蕭蕭下,誰解孤獨寂寥心。春的美麗,夏的豐盈,與秋漸成過往。唯有此時,任思念恣意蔓長,撿起落葉卻拾不起失落的心念......
只有托風兒帶上無言的祈愿,也想變成一行行鴻雁。
天長路遠魂飛苦,終使人間悲離愁。慎終追遠,愿天地安詳!
佛家言: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岸在哪里?唯有了自覺與了悟。
其實,接受分離,就像大樹接受落葉紛飛。尊重痛苦,亦如大地接納枯枝殘葉。
初冬的黃昏,感謝落葉的陪伴,悅納暮色的美麗。
一連幾天的天氣預報,眼切切地期盼,初雪如期而至。
早晨推開窗,樹上、房上浮上了一層薄薄的雪。停放一夜的車蓋兒上,也剛好能讓車主寫下“2018”初雪的欣喜。
不用急著出門上班了,可以靜靜地欣賞著窗外。雪,不大。還在飛揚著的小雪花似有非無,似乎在與期盼的人們調侃,不緊不慢地隨意飄散著。這樣的小雪,懶懶洋洋了多半天,地上的雪也化了。
我家溪溪,今年三歲,與雪初識。昨晚嚷著要堆雪人、打雪仗。下午接溪溪出來,給溪溪說雪化了,不能堆雪人了。
溪溪興奮地說,在幼兒園老師堆雪人啦。回家看她媽媽手機里的視頻才知道,幼兒園老師上午讓孩子們到戶外欣賞雪景玩耍啦,老師堆的雪人很美,孩子們很興奮。也感謝老師們的不失時機,寓教于樂的用心和理念。但在我的記憶里,冬天下雪不用這么期呀盼的。
記著小時候,冬天的雪很應時。有時候,早晨一推門,雪把門口堆埋了半截兒,父母也早已上房掃雪了。等到上了學,只要下雪了,母親就催著早吃飯,還要我們帶上鐵鍬或掃帚一路掃一路走。大街里也就會從小巷里許多家門口掃出一條路,然后在主街道接通。這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撒下了孩子們歡樂的笑聲。到了學校,老師也是提前到的,院落里的雪已經堆到樹根或墻邊。當然,堆雪人、滾雪球、打雪仗自是熱鬧非凡了,老師也會加入到孩子們的嬉戲中......
清楚記得,每到下雪時,爺爺就會念叨著一些農諺。如: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冬雪消除四邊草,來年肥多蟲害少 。父母也會用一句“瑞雪兆豐年”告訴我們下雪的好處。有的冬天,下雪多了,孩子們覺得玩耍受妨礙,往往埋怨,老天真討厭。大人們就會逗孩子們:“冬天不下雪,老天爺干啥呀”?
是啊,現在不用靠天吃飯了,冬天下不下雪,來年的“饅頭”總是有的。所以,對于雪,大多覺得這是一種景致,更多的是出行不便。那么,老天也許很知趣,雪就不那么應景應時了。倒是這幾年的霧霾,使人們漸漸記起雪的好兒來!
夏雨冬雪,是自然規律。所以,雪不來,便少了些情趣。雪是冬的儀式,是天時的證件。無雪,是一種缺憾,終究不叫冬!
而在我,冬天的雪,還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教中學語文,老師最怵頭講魯迅的文章,因為除了有些句子讀起來有些半白話外,往往文后的社會背景和文外的意境也是學生不好理解的。但在《閏土》一文里,有一段描寫學生很喜歡,當然講起來也很輕松自然——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鳥。他說:“這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至今還能想起“閏土”的天真來,記起這篇課文之后布置作文時學生們躍躍欲試的可愛......
而今天,下雪成了一種奢望。
還有雪后,人們短暫的欣喜之后又被新聞里、朋友圈里的一些白菜滯銷啦、出行遇困啦等信息所傷,對于雪的美麗很快失去了欣喜和愛意。是的,由于現在生活的快節奏,顯得以往的寧靜彌足珍貴。
有雪,便有詩在:
梅雪爭春未肯降,
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
如若,在一個雪片紛飛的午后,捧著書香獨坐窗前,泡杯茶,靜享冬日的美好;或在不深的冬夜,約幾個好友來一次“圍爐煮酒話桑麻,忘卻塵世愁萬千”的浪漫。這樣的畫面可以沉醉,甚至可以失落......
雪后的早晨,少去了一往的霧霾。有些清冷,風還算溫柔,人們出得門來,各自進行著各自的晨練,或靜靜欣賞著初雪后的景象。
小區里的池塘,是我四季的依戀,有我柔軟的腳印。春天的墨綠,夏季的錦紅,秋天的藕蓬,初冬的殘荷。一如我的心中情結,與其“藕斷絲連”著。
池塘里隱約結冰,薄雪只是輕覆。殘荷,或枝葉折伏,蓬半橫臥,亦或一葉坐化,枯枝交錯。靜靜地欣賞,更覺得,荷乃花中之奇美。曾經的絢爛不再,曾經的芳華漸遠,而今的簡約和靜寂,又以婀娜的風姿道別,虔誠地等待生命的回歸。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李商隱的兩句詩,以秋雨中的殘荷來抒懷,似乎在靜寂里尋找生命的對悟。而此時,相遇雪中之殘荷,傷感、孤寂里隱升出些許沉醉和感動!是啊,冬天的早晨,也有著空寂冷峻的美。落了葉的空枝,是一種生命的形態,地上堆積的枯葉,也是一種生命的形態,薄雪下的殘荷,何嘗不是一種生命的形態?世間萬物,生長與枯萎,乃至消失,其實都在不斷地經歷和重復著自己的軌跡。亦如人,歲月中有欣喜也有苦痛,無論哪一個到來都不能預知。越是在生命的苦痛感受里,越要尋找并依然抓住一點點美,一絲絲光。
靜默與孤寂相遇,或許才有骨感之傲然。
殘而不敗,是其性格。
殘而不卑,是其品質。
殘而不衰,是其風骨。
冬之殘荷,簡筆畫一般恬靜優雅;臥雪之狀里,憨態而風情,唯有西風曉知。
留得殘荷聽雪,聞聲不語;對臥而眠,冬盡春還來!
后記:
寫到這里,就像撕下一頁頁日子。日子真的禁不起回憶,也沒有這樣仔細捋過,但翻頁的心情顯得很沉重:一是日升日落那樣平常,一旦數著日子過的時候,才知道過去的不會再來,“明天”也不是簡單的1+1。二是驀然回頭的時候,才發現有多少日子打發的太敷衍太蹉跎。
感謝,寫作營的“我的2018”萬字長文挑戰,給了我深深的刺痛感。
是啊,想借春天的花開放飛自己,也見夏日的晨露珠見日即化;又想借一片秋葉,騰空而去,可那失去筋脈的枯黃一觸即碎;還是落魄于蕭蕭冬日吧,將心裹著、捂著,但還會冬去春來。
就這樣,一個個從春到冬的往復,似乎載不動一顆空心,也不知道哪個季節屬于自己。有時,在文字面前顯得傷感些,不過還好,有讀書和寫作能安撫一下情緒,也試圖能找到本真的自己,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其實,經歷多了,也就看得淡了。人生的本質,只不過就是在“由生到死”中生。自以為走的是直線,但只是一個線段,或者心氣兒旺的把它看作精彩的“五線譜”。然而,每個人只不過是在其上面奔波和舞蹈。
春夏秋冬的輪回,也不過是畫它自己的圓。四季風景的迥異,只是在畫板上,按著設計好的畫樣信手涂鴉。
所以,將“心”寄于跳動的音符,雖然“靠譜”,也會“曲終人散”;把“心”按在畫板上,涂鴉的只有自己看得懂。
還是自己覺知吧:把心安頓好, 讓時光充盈。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莫將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盡情地融入吧,像一粒塵埃,隨四季幻化,悄悄升起,默然落下;心,不需要安放,就像劃過天空的流星,哪怕只留一襲亮光......
生活就是有得有失,有聚也有離,有悲亦有喜。既然如此,接受一切事實存在,尊重一切自然法則,正如花兒開了也要謝去,人生再美也要失去。然而正是在這得失之間,無常與有常之境間,我們才學會懂得珍惜,知道珍貴 !